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境内生活着藏族、回族等27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聚居村、散居村33个,下辖一个民族乡——铁楼藏族乡。近年来,文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以“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为引擎,以“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为引领,紧紧抓住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夯实“两个共同”基础,有效加快了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步伐,助推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截至2016年底,铁楼藏族乡贫困片区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86户、3397人减少到了427户、1676人,累计减少459户、172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2%下降到15.4%,累计下降了1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104.9元增长到了5253元,累计增长2148.1元。上述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全县平均水平。近年来,文县在助推民族乡村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第一,建机制、强保障,大幅提升助推民族乡发展的服务水平。
文县始终把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聚焦铁楼藏族乡贫困片区,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县直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少数民族乡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民族乡村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抓少数民族贫困村工作机制,层层落实了县级领导包抓责任,确保了少数民族贫困村“村村有人抓、户户有人帮”。并针对少数民族特困片区实际情况,细化拓展,逐步明确了“和谐稳定为要,基础建设先行,内抓特色产业,外抓劳务输转,长抓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创建活动(2015—2020)纲要实施方案》《关于文县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广宣传、树典型,努力营造助推民族乡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县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两个共同”示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会议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积极开展了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教育民族乡村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通过大力宣传和表彰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不断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民族政策宣传的常态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截至目前,文县共宣传推广了民族工作先进典型60个,申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
第三,抓项目、夯基础,持续改善助推民族乡发展的人居环境。
文县始终把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少数民族特困片区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抢抓各级政府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了“两个共同”示范建设项目和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使得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目前,文县完成了白马河百里风情线沿途小流域治理和沿线12条通村公路拓宽硬化改造工程以及铁楼小学、初中等中小学附属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在1个民族乡和9个散居乡镇创建了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40个、示范社区1个、示范学校26个、示范企业2个,并结合陇南市“K”字型少数民族风情线建设,在临江、天池、碧口、铁楼等乡镇打造了一批民族特色鲜明、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生态环境好的民俗特色村,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区创建新格局。
第四,育产业、促增收,不断增强助推民族乡发展的强大后劲。
文县始终把培养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以及历史文化,积极发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了少数民族特困片区群众增产增收。特别是依托铁楼藏族乡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和以刺绣、花腰带、沙嘎帽、池歌面具等民俗文化工艺产品及烟熏腊肉等农特产品为主的电商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仅铁楼藏族乡就开办了电商网点48户,线上、线下销售额分别达到了200余万元、62余万元。该乡的石门沟村已入选“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该乡还成功创建了白马河3A级景区,景区内的白马河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在体验区内成功举办了两届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带动农户开办“农家乐”20家,从业人员达350余人。在两次节会举办期间,铁楼藏族乡累计接待游客4万人次,各类特色小吃、纪念品、电商产品的销售额达100万元。
第五,重传承、提名气,精心打造助推民族乡发展的特色品牌。
文县始终把挖掘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作为提升全县对外知名度的重大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特色文化名县”战略,通过举办文县藏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和“火把节”、与陇南师专合作编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池哥昼》、召开文县藏族民俗文化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了对藏族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整理工作,有效扩大了文县的对外影响力,提升了文县的知名度。目前,该县的草河坝、案板地、石门沟等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藏族村寨已经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第六,化矛盾、保权益,切实维护助推民族乡发展的和谐稳定。
文县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作为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首要前提,全面落实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强化属地管理原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民族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针对各类苗头性、隐患性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式,及时进行有效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并果断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调处,努力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力培育文明新风,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四新”竞赛、“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切实制定和严格落实村规民约,使群众的法制意识、感恩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不断增强,文明新风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