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干部  > 详细页面

致富路上,书记带咱向前走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王大千 向志强 刘洪明 杨稳玺 张钦 2018年08月15日 阅读量:

  有一种责任,一旦扛起,就再难放下。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许多基层党支部书记以先锋战士之势,决战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群众的贴心人。他们满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挚爱,无怨无悔地奉献。

  办好“最大事”赢得民心

  近日,记者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姚选正在蔬菜大棚里忙活。

  村里种了8000多亩冷凉蔬菜,有西蓝花、菜心、冬瓜等10余种作物。这些年,在姚选带领下,村里实行土地流转,成立农业合作社,围绕冷凉蔬菜做文章,形成了从育苗、冷库储藏到包装箱制作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2014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5万元。

  姚选不只有想法,身上更有一股闯劲,他认定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干成、干好。村干部王元明说:“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不是凭空来的,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心系大伙儿。”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青珍村,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腹地,高寒缺氧、灾害性天气频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青珍村党支部书记普华心里最大的事。

  2015年,立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实际,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调结构。普华苦口婆心地动员牧民们将草场流转,入股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青珍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入股人员达到130户562人,饲草种植面积2000亩,2017年底合作社分红,户均收益近7000元。村里还完成了19套易地扶贫搬迁房建设,修建了村文化服务中心、两座蔬菜大棚和16公里长的村级标准化公路。

  高产的草地提高了载畜能力,四季如春的暖棚突破了畜牧业的季节性产量限制,牧民可以不用在“冬窝子”和“夏窝子”之间辛苦转场,守在家门口剪羊毛、挤牦牛奶就可以赚钱……有了普华这样的主心骨、领头人,村民信心满满。

  “排头兵”致富不忘乡亲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隆子镇扎果村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农牧民施工队,是村民脱贫致富“排头兵”。18年前,村民大巴珠创立了这支施工队。

  “是党把我从什么都不懂的普通老百姓培养成一名共产党员,没有乡亲们支持,没有藏汉民族团结,就没有我的一切。”大巴珠说。

  大巴珠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从事过搬运工、技术协助员等建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良好的人脉。2000年,他开始组织扎果村的青壮年承包建筑工地零活。2013年,农牧民施工队党支部成立,他担任党支部书记。

  施工队越干越大,于2016年成立了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施工队员工人均年工资2.5万元,扎果村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万元。

  在甘肃省舟曲县东山镇谢家村,也有这样一位带头人,他叫谢村选,靠养鸡致富,是远近闻名的“鸡司令”。2016年,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谢村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没资金,他帮助联系贷款,每年为合作社社员和贫困户免费发放土鸡苗;没技术,他上门提供圈舍修建、饲料加工、疫病防治和养殖技术指导服务;没经验,他手把手地教……

  在他的带领下,仅两年时间,全村入社农户达98户,养鸡总数达20多万只,实现入社农户年增收2400元以上,土鸡养殖成为全村脱贫的“金产业”。

  为家付出,无怨无悔

  从1990年第一次被选为村干部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在村里一干就是28年。

  “有一次,我走访调查时发现,有个山村只有孤零零的一座房子,一位79岁的老太太坐在门口,旁边有只猫,她的孩子都在外务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群众搬出去。”罗朝阳说。

  在他的争取下,移民搬迁点“广新家园”2014年竣工,新立村和邻村的100多户群众陆续搬出了石山。

  新立村曾经以种植甘蔗、红薯、玉米、黄豆等传统作物为主,从2012年开始,罗朝阳带领全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大企业,发展芒果、香蕉、火龙果等水果规模化种植。

  村民陆忠和曾反对土地流转,现在,他每年可以拿1万多元的土地流转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他跑起了运输,日子越来越好。

  “组织、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尽心尽力为大家做事。”罗朝阳说。

  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独栋三层小洋楼,宽敞的柏油路,还有金刺梨种植基地、蚂蚱养殖基地、果酒公司……

  过去,这里很穷。1996年,28岁的陈大兴担任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们种烤烟、种中药材、育树苗、养牛,试图走出一条致富路,但并不顺利。

  2011年,陈大兴试种的30亩金刺梨大丰收,批发商愿意出近200万元的价格收购。但他不卖,而是搞了个金刺梨观摩会,还把育的苗免费送给乡亲种。他说:“要富大家一起富。”3年时间,陈大兴带领村民光靠育苗就收入上千万元。

  找准了发展路子,大坝村产业蒸蒸日上。到2017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规模过亿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1200余万元。

  “大家小家都是一个家,为家付出,我无怨无悔。”陈大兴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