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顺德“乌泥塘会议”旧址的保护设计为例,在现场勘查实测的基础上,分析顺德“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主题性设计,维修后成 为集教育、学习和文化旅游的岭南民居基地,给广东乡村古建筑的保护规划设计以作启示,弘扬广东乡村传统建筑文化艺术。
关键词:“乌泥塘会议”旧址;建筑艺术;保护设计
一、“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意义
“乌泥塘会议”旧址是解放前中共珠江三角洲地委驻地,具有民国时期岭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它位于广东顺德容里社区利丰北路云端大街1横街2巷4号,是用传统砖木方法建成的青砖宅院。现宅院共存有5座建筑,依次是门楼、两间杂物房、主建筑和一间厕所。主屋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层,建筑保持着较完好的结构框架,宅院内绿树成荫。1949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地下党人在这里召开了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一次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乌泥塘会议”。会议由地委书记黄佳主持,辖属的南海、三水、番禺、花县、禺北、五桂山、中山的三区和九区、斗门党组织负责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上黄佳总结了1948年10月以来的工作,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文件,传达了华南分局高级干部工作会议的精神要点,这次会议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地下党组织指明了会议之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为迎接、加速本地区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乌泥塘会议”旧址作为新中国革命的重要遗址,它们所承载的历史鲜为人知、所蕴含的会议精神更是少人知道。容桂街道办组织部积极地推动对“乌泥塘会议”旧址的保护维修,通过对“乌泥塘会议”旧址现存的1-5号楼进行维护及修复,庭院内外进行修缮复原,收集旧址文物,对其进行主题性保护设计,室内进行装饰与家居摆设,将摆设革命时期的旧报纸或宣传画,或抗战、革命战争的版画,重现当时中共革命地下党人开会的历史场景,展示“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面貌,将“乌泥塘会议”旧址保护维修与利用成以红色文化教育、瞻仰革命遗址为主,以展示岭南传统民居艺术为辅,集教育学习和文化旅游的岭南传统的民居文化基地。维修后供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后人重温革命历史,认识岭南传统民居与建筑文化,具有保护历史文物和旅游观光的价值。
二、“乌泥塘会议”旧址的现状
“乌泥塘会议”旧址为私人住宅,主要出入口为水泥、浆砌片石路和青砖路面,宽窄不一。院内绿树成荫,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好,但人去楼空,无人居住,缺乏管理,且日久失修,现存主楼为民国时期岭南的两层传统民居,结构和建筑装饰现已严重损毁,原有的家具陈设大部分已经不存在,或因搬迁或因没人看管而被人盗窃。“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得存”。旧址现有的两条入口道路较为狭窄、曲折,路面崎岖不平,行车、行人较为不便,尤其是旧址门前道路仅能通过步行到达。目前长期闲置的状态对“乌泥塘会议”旧址保存不利,现政府部门已对房屋进行加固、粉刷,但建筑的形式美感不足,尚缺专业性的保护维修,恢复原来的原真性,如大门右侧用青砖叠砌的通风窗已损毁一半,尚可以看出其原来的结构与面貌,急需将其加固、保护、完整它原来的形式美感等。
“乌泥塘会议”旧址现在周边的建筑活动频繁,建筑物密集,且多为5-6层的现代简易建筑,与“乌泥塘会议”旧址的民国时期岭南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协调,严重地影响了利丰古村的整体美观。所以,本次保护维修设计主要是要理顺造成现状的不利环境因素,如恢复主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式,庭院内杂树丛生要将其理顺,恢复原来的历史风貌,恢复古建筑群原来的原真性,恢复民国时期岭南民居的建筑面貌,恢复利丰古村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风貌,弘扬岭南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提高“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价值 (图1、2)。
图1、乌泥塘会议旧址现存环境
图2、乌泥塘会议旧址周围绿树成荫
三、“乌泥塘会议”旧址的保护方法
“乌泥塘会议”旧址是新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旧址,在保护设计中以红色革命教育为目的,以革命史文化来贯穿设计的前后。保护维修项目如下:1、旧址现存的5座建筑为核心保护区,为革命历史教育区,要恢复原来的历史建筑面貌,严格控制在现存的区域建设新建筑,保护院内的园林景观。2、旧址现存的5座建筑按原来的形式复原,加固现存的建筑原状,恢复部分的风格、立面、颜色、材质要与原来的形式一致,室内按功能要求,在保证其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体量和颜色按原状复原。3、保护区内新加建的建筑在形式上要与原来的建筑类似,不宜影响原存建筑的立面,新加建建筑的颜色以黑、白、灰为主调,青砖墙面,灰色瓦和滴水。如新建的碑廊,屋顶的灰色瓦和滴水,可用比较鲜活的色调,基本与现存5座历史建筑的色调相协调。4、庭院景观规划设计要美观简朴,园林路径用岭南的传统纹样铺设青砖路或石板路。5、“乌泥塘会议”旧址外围墙起向四周延伸50米范围为景观协调区,区内民居建筑高度控制为2至3层的坡形屋顶传统建筑形式,即两层建筑的檐口高度不超过6米,或建筑高度≦7米,3层建筑的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严格控制区内 3 层以上的建筑,协调区内新建的建筑形式要与原来一致,或与“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建筑形式类似,新建超过3层的建筑要做改造,修正形式与“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建筑类似,宜改成斜坡屋顶,控制在3层一下,装饰以灰、白色为主,简洁、大方,恢复古村的历史建筑风貌。
在景观路线设计上,规划为一是,“乌泥塘会议”旧址的5栋建筑;二是,现存利丰社区的主要古街巷分布格局,包括现存的主要出入口等处;三是,“乌泥塘会议”旧址庭院的景观空间,包括新规划的园林、碑廊区域等;四是,以“乌泥塘会议”旧址的主体建筑为中心,中轴线设计为无遮挡物的视线通廊控制;五是,严格控制协调区的建设,合理调整旧址周边的建筑密度,修正与旧址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拆除一些无法修正的新建筑。
图表 3总平面图
设计方案是根据历史文献对“乌泥塘会议”旧址进行复原、维修,对庭院进行理顺,种植岭南的果树,对庭院的路径铺砖及排水系统进行修缮、加固,有选择性地收集类似原有形式的家具、农具,恢复原来农家庭院的陈设,恢复当时会议的历史环境和建筑风貌,对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按照公共场所一级防范设计的要求,完善疏散通道、标识、指引设施等防范预案(图3)。
1、现存5座建筑的保护设计
“乌泥塘会议”旧址现存的5座建筑列为绝对文物建筑保护,应按原来的平面、结构、材质、工艺、颜色进行加固维修及复原,原有的材料尽可能保存,损坏较大,不安全的建筑构件可考虑用补强的方法处理,如确实无法用不全的方法处理的,可替换新的构件,但要与原材料相同,按原形式、原质地、原工艺制作,新加的建筑构件表面颜色可做仿旧处理,使其与原构件的颜色相似。现存5座建筑的石雕、木雕、灰塑、瓦作等建筑构件要全部保存,有些残缺较大的按原来的工艺方法补回,外面颜色要做旧处理,使其与原有的建筑构件颜色类近,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图4、5)。
图4、乌泥塘会议旧址漏窗做法
图5、乌泥塘会议旧址外围墙现状
“乌泥塘会议”旧址建于清末民初,在解放后曾先后多次加固维修,建筑构件有着各个年代加固维修存留下来的,但主体建筑保存着60%以上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构件,所以,本次加固维修按民国时期的原状进行加固维修与复。按照 “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原则,在尽量利用现有建筑构件的前提下,加固维修复原现存的5座历史建筑,使建筑的原生性得到有效地保留。①现存1、2号建筑的屋顶需全部加固维修,以保证屋顶不漏水。②现存3号建筑的屋顶需重新做复原设计,屋脊需做装饰处理,如屋顶需加桁条装饰,新加上的桁条需将表皮磨光,显出原木质,表面颜色可考虑做旧处理,再油文物漆(或生桐油)油3—5遍,以防生白蚁。桁条上面贴板瓦,样式、尺寸可参考1、2号建筑构件。③现存5座历史建筑的原有彩绘要全部保留,在彩绘上面油一层文物漆。④旧址现有墙体表面剥落的地方,先用清水进行全面清洗,待干净之后用贝灰三合土浆补平,新补上的颜色要与旧墙批灰层相同或接近。⑤现存5座历史建筑的筒瓦、板瓦、滴水、瓦当全部回收利用,如缺失较大确实不能用回的,可考虑新做,所缺部分按现有的样式、尺寸、质色重新补回,表面颜色要做旧处理。⑥现存5座历史建筑所有的封檐板,全部回收利用,如缺失较大确实不能用回的,可考虑新做,按设计图样补回,用云南或江西红杉做构件,表面颜色做旧处理,以保证建筑的原生性模样。⑦现存5座历史建筑的室内地面按原状复原,铺红色优质防磨、防潮大阶砖,铺设磨边对缝,形式按图纸设计。⑧现存5座建筑的所有的压檐石需按原状的石路铺回,缺失部分用原材料、原工艺做回,按设计图样铺回。⑨本次维修加固保持“乌泥塘会议”旧址原来的标高,保持原有的地面铺设,原有的排水系统进行彻底疏通,特别是地下暗沟,要做疏通和做加固处理,使明沟与暗沟畅通贯通。
现存5座历史建筑的详细维修做法如下:
1号历史建筑是门厅,地坪按原状,墙体用1:2比例的贝灰土重新批荡,表面颜色要做旧处理,保留现存原有的木结构。木构件做全面清洗,待干净、干燥之后,在其上面油一层文物漆(或用生桐油)3—5遍。1、2号历史建筑之间原有的天井必须复原,下沉到原来的标高,外围墙漏窗进行复原归正,矫正现有错位砖牙,补全缺失部分。内外围墙进行清洗,干净之后用1:2比例的贝灰土浆进行补缺,新补部分要做旧,使新旧整体统一(图6)。
图6、1号楼修复图
2、4号两座历史建筑为农舍,所有桁条需全面清洗,等待干净、干燥之后,在表面油3—5遍文物漆(或用生桐油),地面按原状铺设防磨、防潮红色大阶砖,铺设图案按图纸设计。加固、补全原有的双推木质门,门饰参考现存门厅的大门式样。2、4号历史建筑为宅主放农具的地方,维修后恢复岭南民居农家庭院的生产、生活场景。5号历史建筑(农家厕所)保留加固,但禁止使用,只作历史场景参观。2、4、5号历史建筑的内外墙面清洗干净之后,确实部分用1:2比例的纸筋贝灰浆批荡补回,新补部分要做旧,使新旧整体统一。
3号历史建筑是宅主的主卧室和客厅,也是“乌泥塘会议”旧址的主要建筑,也是现状改动较多的建筑,所有门需窗式按民国时期的岭南民居本质门窗设计、制作复原;一层地面、二层楼面铺防磨、防潮红色大阶砖,铺设按设计图案;栏杆保留原状,清洗干净、干燥之后油一层清漆;板檐彩绘、灰塑保留原状,清洗干净、干燥之后,油一层文物漆;二层屋顶贴板瓦,下边接桁条;内外墙面清洗干净之后,缺实部分用1:2比例的纸筋贝灰浆批荡补回,新补部分要做旧处理,使新旧表面整体统一;室内恢复当时“乌泥塘会议”开会的场景,如设置一张大方桌或者是大圆桌,周边配10几多张椅子,墙壁挂革命时期的旧报纸或宣传画,或抗战、大革命时期的版画;一层恢复主卧室、客厅、客房,摆设民国时期木质床铺等家具(图7)。
图7、3号楼修复图
2、景观环境的保护规划设计
利用“乌泥塘会议”旧址完整保护利丰古村洛,景观设计以“乌泥塘会议”旧址现存庭院为景观主轴,以门厅、农舍、会议旧址为主要景观节点,形成由古村落、古建筑群区域组成的历史文化景观区域(图8、9、10)。古建筑群区重点为现存5座历史文物建筑,采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在绝对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形”的基础上,展示历史文物建筑的非遗“体”。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展示“乌泥塘会议”旧址历史文化景观,展示民国时期岭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展示岭南农耕文化及园林特色,设计满足集学习、休闲、参与、欣赏等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如:3号建筑为会议旧址,除展示当时历史场景之外,庭院保存原有的古树及芭蕉林,古村铺砌通过图案的变化指示展示历史文化,指引旧址的方向,游憩空间的范围等。
图8、5号楼平立剖图
图9、3号楼西立面水景
在顺德利丰古村落古建筑群连续性地增加历史艺术雕塑,或是一个指引性的绿化花坛的一些景观节点,这些景观节点是“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前奏和铺垫,起到张显历史文化场景的作用,同时,引入旧址的场域,指导交通,让人们在观赏古村落古建筑艺术的同时感到有空间转换,但又是有连续性整体的作用。这些历史雕塑或花坛在景观设计上是一个起始点,同时也是一个景观的控制点,在景观布置中起到指引场域的位置,起引导和停顿的作用,能够起均衡景观和统领全局的作用,拱托“乌泥塘会议”旧址历史作用。在连续性地增加利丰古村落景观节点的同时,提高“乌泥塘会议”旧址整个景观的质量,增加景观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显示保护设计理念。
我对广东乡村保护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来营造。如“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文化景观,首先立足旧址的古建筑群及庭院,与利丰古村的历史街区有机复合,将两者的交通、景观、历史文化的功能并置、交错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而又多样性的空间组合,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悠闲、旅游资源集合,形成一个网络式历史文化区的有机整体,发挥历史文化景观的作用。立足“乌泥塘会议”旧址,与利丰古村的历史街区复合,不是抹煞他们各自的个性,而是通过共享共性而突出个性,扩充、扩大个性的特性,同时也是在最大限度上的共存,让个性与共性的混合中体现个性的增值。
图 10、乌泥塘会议旧址修复鸟瞰图
在景观道路设计中,如“乌泥塘会议”旧址我的设计采用:①规划一级游览步道,宽度为1.2——2.4m,防火路线为3.6m,用青石板铺设或用片石路面浆砌,主要用于游人行走,不走机动车辆,便于各个景点节点之间的联系。②“乌泥塘会议”旧址主入口处至停车场位置的道路规划使用仿古青砖路或石砖路,与各个景观节点的风格协调统一。③利丰古村的街巷按原来铺装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补,方便村民与游人行走,同时体现古村特色。④恢复利丰古村原有的排水设施,治理、补充连接成新的支、干管网线,由高到低,排入污水池,或经微生物化污处理后流入溪流,或将污水用到古村的花木灌浇或养殖,同时因地制宜,分别设置沙井和化粪池,使排水设施排、防、畅。⑤利丰古村通过保护设计成处处有绿树,片片有荫棚,有的成行成丛,有的高低有序,使人步移景异,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景,冬天有绿的景观设计。建筑为了通风采光,周围少种高、荫的树木,西面要考虑能遮阳,南面要考虑能引风。树木以当地土生、土长得水果植物为主,但不要引蚊、虫的,以减少人力、物力的费,同时给游客有水果之乡的亲切感。⑥在利丰古村街巷两侧规划在1000-1500米的距离内建设适当数量的公共厕所,按一类或二类标准设计,每座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按每50-80米设置一个垃圾箱设计,其建筑风格与“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建筑风格相类似,完善垃圾收集、处理,这样能够使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复苏。
人类除了生活上的物质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核心。物质是人文环境的外在体现,行为是精神环境的具体体现。制度是生存环境的具有保障,精神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核心。如“乌泥塘会议”旧址保护,设计上突出历史革命教育和岭南民居建筑文化,将“乌泥塘会议”旧址与利丰古村落的历史街区共同构成整体,形成相互互动的关系,在空间复合与利用上包括优化自然环境,优化交通,调整古村周围凌乱的建筑布局,共享自然环境资源等,互相映衬。所以,对于广东乡村古村落保护规划设计采用理顺密集环境,柔化自然环境,加强历史文化氛围等方法来获得景观空间。如“乌泥塘会议”旧址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与利丰古村历史街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顺着原有空间环境条件,适当地干预理顺,遵循紧凑舒适合理的原则,提高现有空间的使用质量,让其在可持续性的发展上创造条件。
四、结语
广东乡村古村落经历了时空的演变,很多主要的古建筑逐渐与街区形成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如“乌泥塘会议”旧址雨古利丰村功能比较混杂,全部更新不可能完全推翻周围的建筑,而是在适当保留原来的空间格局,柔化空间自然环境,突出“乌泥塘会议”旧址原来的历史文化特色。只有在强化控制和不断优化的情况下,新的组织形式才与原来的一致或接近,才能完善人文自然景观的结构,完善历史文化景观的状态。
我们在广东乡村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设计中尽量做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尊重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和加强古村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整体性和个性,引导古村落人们自觉保护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价值,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品位,增强古建筑的历史作用。如:顺德“乌泥塘会议”旧址的设计中我们尽量做到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尊重,尊重利丰古村的自然人文景观,突出其在利丰古村落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引导古村落人们自觉保护“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价值,提高旧址的文化品位,增强“乌泥塘会议”旧址的历史作用,宜人的文化体验,使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感知丰富、细腻的形态,享受历史文化财富的精神内涵。把“乌泥塘会议”旧址与利丰古村景观设计成人们瞻仰历史的文化空间和场域,一种历史文化的体验,在设计中尽量营造历史文化体验的氛围,使人们通过体验“乌泥塘会议”历史文化旧址及周围环境的生活,领悟历史积淀的信息,体验革命时期的某种品格,这是其它旅游场所无法感受到的。
参考资料:
1.李绪洪著.新说潮汕建筑石雕艺术[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2.李绪洪著.广东历史桥梁的保护与景观有机更变研究[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常青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