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祥(1901年~1958年),福建晋江人。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
1921年林惠祥以同等学历考取文科社会学系,成为厦门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厦学习期间,成绩优良,连获甲等奖学金2次,并在厦门中华中学兼任史地和社会科教员。民国15年,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在该校预科任教1年,然后到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跟随拜尔教授学习人类学,仅1年时间,就取得人类学硕士学位。
1928年5月,林惠祥回国,先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致力于人类学的研究,除了撰写专著,还深入台湾等地作民族学和考古学的野外调查工作。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托,曾冒着生命危险,到日本占据下的台湾调查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高山族文化遗俗,后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由中央研究院出版,为国内系统调查研究台湾高山族第一人。他把在台北基隆圆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贝冢和高山族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等民族文物都带回大陆,分别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和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
1930年9月,林惠祥回到厦门大学,担任文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兼主任。1935年,再次到台湾高山族聚居地区调查,又带回一批高山族文物,并将两次到台湾调查所搜集的考古、民族文物,陈列于校中人类博物馆。1937年暑假,林惠祥自费到闽西考察,发现武平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印纹陶等文物。这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他从武平新石器时代文物的研究中,认为石锛、有段石锛和印纹陶,是东南古越族及其先民的遗物,是中国东南地区古文化的特征。这些创见,为他后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得到其他考古学家的承认。
是年,抗日战争爆发,惠祥携带文物、图书避往南洋。1938年1月,他在参加新加坡远东史前学家第三届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福建武平之新石器时代遗址》论文,受到与会各国教授专家的重视。在新加坡期间,任新加坡南洋女中教员和《星外》半月刊编辑,虽然生活环境困苦,仍坚持考古和民族问题研究,先后撰写《马来人与中国东南方人同源说》、《南洋人种总论》、《南洋民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等论文,还编译《菲律宾民族志》、《婆罗洲民族志》、《苏门答腊民族志》等专著,成为中国研究南洋问题,尤其是研究南洋和南洋考古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年底,他陪同菲律宾侨领李俊承到印度游历,同时作考古和民族调查,从恒河流域到尼泊尔边境,历时两个多月,获取大量印度考古和民族文物等资料。1939年冬,担任槟榔屿钟灵中学校长,积极提倡、参与捐资筹赈活动,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军侵占南洋后,他避居后港务农,生活极其艰苦,仍千方百计保存文物图书。当时,外国学者要用高价收购他所藏的文物图书,他始终拒绝,不为金钱名利所动。
1947年夏,重返祖国,仍到厦门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惠祥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并被选为厦门市人民代表、厦门市侨联副主席。他以满腔热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1年,他将搜集的人类学珍贵文物图书捐献给厦门大学。同时,积极倡导、主持建立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并任馆长。1955年惠祥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195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林惠祥在参加惠(惠安)东土地改革中,根据调查采访和搜集的实物资料,撰写《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论证惠安“长住娘家”(不落夫家)婚俗的特点及起源。他又应厦门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调查厦门港渔民(疍民)的习俗。他还经常到福建各地进行考古调查,先后发现龙岩、惠安、永春、闽侯、长汀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除了撰写各地遗址研究论文外,经过宏观研究,撰写并发表《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等多篇重要考古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人类学教学上,林惠祥积极倡议在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为了教学需要,他编著《考古通论》教材。先后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发展史》、《人类学通论》、《中国民族史》、《亚洲各国史》、《南洋史》、《考古学通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