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昇先生(1904-1970),字伯平,山西孝义人。民族史学家。
1927年入燕京大学攻读历史,结业后再读研究生,1934获硕士学位。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历史系任教。曾参与顾颉刚主编的《禹贡》学刊编纂工作。1937年,应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邀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任研究员,担任辽史研究工作,同时在该校人类学系进修。1947年春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教授。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冯家昇先生主要著着有《辽代源流与辽史初校》,开创了从校勘入手全面研究《辽史》的工作。在美国,他又与人合著《辽代社会史》一书。后有专著《辽史证误三种》,并参与《辽史》的点校。曾主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册),成为研究维吾尔族史的重要资料书。他开创了中国对回鹘文和突厥文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好评。
冯家昇先生主要的学术成就:一,辽史和东北史地研究。冯家昇先生在燕京大学学习历史时,受到陈垣先生的启发,致力于辽、金史的研究,又受到洪业先生、顾颉刚先生的指导,于是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为《契丹名号考释》,研究生论文为《辽史与金史、新五代史互证举例》,而最著名的为《辽史源流考》与《辽史初校》。 他在美国工作时,与美国人魏特夫用英文合著了《辽代社会史》和《辽代宗教》。由于他研究辽、金史的原因,他也写了很多关于东北地区的古代历史的文章,这些文章曾在《燕京学报》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1935年,顾颉刚先生发起组织了禹贡学会,编了《禹贡》半月刊,先由顾与谭其骧先生主编,后来谭南去讲学,便由冯家昇来接替,于是组稿、审稿、改稿、写稿、编辑都是他与顾先生合作。他许多东北研究的文,也都在《禹贡》上发表;二,我国火药发明与西传的研究。冯家昇先生很早提出,我国首先发明火药并向西传,他在美国曾与富善合写了《关于中国火药之西传》一文,回国后又写了《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一书。在各种学术刊物上他还发表多篇有关火药的文章,是这方面的专家;三,古回鹘文和突厥文的研究。冯家昇先生在美国工作期间,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语言学和回鹘文,后来又学了突厥文,在这方面的著作有《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研究报告》,《回鹘文契约二种》及《1960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等;四,主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他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工作后,致力于西北各民族历史地理研究,他主持编写的《维吾尔族史料简编》是研究维吾尔族史,乃至新疆地区史的一本很好的历史入门书。他不仅重视研究,也主张实地调查。他在美国时期,曾去过印第安人居住区进行调查。1958年人大民族委员会发起组织各民族社会调查,他积极参加西北组的工作。在新疆住了多年,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取得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