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向东与他的自画像(和向东提供)
多年来,至高艺术馆馆长林青(左)在油画绘画技巧方面给了和向东(右)很多的帮助。
和向东的纳西族名字叫余嘎若。
“我是一个生长于丽江乡村的纳西人,一个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我一次次地在梦里寻找祖先遗留下的浩瀚如海的古代秘籍。”在《创作独白》中,他这样介绍自己。
然而,与现在的“风光”相比,和向东的绘画生涯并不顺利。尽管小时候喜欢涂涂画画,但考大学的时候,他一门心思想考当时非常热门的装潢艺术设计,而不是美术专业。无奈事与愿违,和向东没有通过当年的专业考试。他只好到丽江一家民族地毯厂做设计,一边工作一边补习。然而,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人生。有一次,一个外国人到地毯厂愿意花五千美元买一幅纯羊毛的小挂毯,只因为挂毯上用了一些东巴象形文字的图案。这件事情对何向东震动很大,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文字竟是那么的珍贵。
后来,不甘心的和向东通过复读考上了浙江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当时,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有学院背景的纳西族画家创造了现代东巴画派。他们在吸取传统东巴绘画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思维重新审视这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文化,从而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和民族神韵的绘画。
在学校里,随着艺术理论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向东又想起了在民族地毯厂工作时的记忆。于是,和向东开始尝试着用东巴文字符号作为绘画语言,在高丽纸上进行重彩画创作。短短的大学四年里,他创作了100多幅绘画作品,在学校里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
1998年,大学毕业的和向东放弃了回昆明在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来到北京,开始追寻他的东巴艺术之梦。对此,和向东说:“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在这里可以观摩各种展览,领略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思想观念,能找到更多的机会。”
对于一个刚出道的画家来说,北京的生活是艰难的,因为绘画还暂时换不来柴米油盐。好在来北京之前,和向东联系了一家文化公司做平面设计,虽然工资不多,但足够解决生存问题。他在北京的生活很简单,用他的话来说,“只要能画画就行”。但他所追求的东巴艺术创作在偌大的北京城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呢?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为此,和向东利用大量的时间阅读有关纳西族东巴文化书籍,并利用回乡之际请教老东巴。和向东说:“在漫长的历史中,纳西族人根据生活需要,创造了1400多个单字,有的指涉一事一物,有的表示一段传说或故事。东巴文字是象形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每个东巴文字都是一幅极生动的绘画。”通过研究这些文字图像的意义,和向东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绘画语言。
和向东是学艺术设计的,他的思路往往带有设计师的色彩,不仅文字符号,他还把文字的载体——木板、石板、经卷等也纳入自己的绘画语言,以保持古老东巴文化的原汁原味与历史基调。在此基础上,和向东对这些符号进行了重新组合与包装,同时在色彩、构图等方面加入了现代元素,使之符合当代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
绘画语言的扩展让和向东多少有些与前一代现代东巴派画家不同。他的画风引起至高美术馆馆长林青的注意。林青说:“至高美术馆收藏了好几个年长的纳西族画家的作品,对东巴艺术多少有些了解。但最初看到和向东的作品时,感觉虽不完美,但已有了自己独特的东西。”他鼓励和向东继续创作。之后每隔一两个月,和向东都会带着一些新的作品去请教林青。一直持续了三年多时间,创作了100多幅油画。
“每个民族都面临一个传统与现代如何交接的问题,和向东恰恰是在通过自己的实践从绘画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原来纳西族画家也在尝试用国画、水彩画等来创作东巴画,但用油画来表现的,就我知道的而言,和向东是第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纳西族副研究员木仕华这样评价和向东。
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和向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现代的油画技法表现古老的东巴文化。在内容上,和向东也不再停留在象形文字符号的表面装潢与修饰上,而是开始通过这些符号来反映纳西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如农作、爱情、宗教等。对于具体符号元素,和向东不单单是照搬,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融入故事,让他们鲜活起来,变得生动而又有力度。
在北航艺术馆举办的和向东个人画展上,林青说:用油画表现纳西族文化,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和向东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他的画一部分属于学术范畴类的艺术作品,以一种源于祖先艺术灵性和民族情感的原始视觉符号去诠释纳西族先民魅力犹存的神秘文化,表达出他独特的内心律动,从而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品位和魅力。和向东的作品以浪漫的色彩、神奇的造型和超然物外的宗教内涵,让人感悟到人与自然的融合,现代与原始的沟通,天人交感和心灵与神灵的对应……
来源:民族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