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特殊教育措施  > 详细页面

“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上思县推进民族教育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程志浩 2018年07月04日 阅读量:

  发展民族教育,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防城港市上思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一个边远的山区县,地处十万大山北麓,辖2镇6乡,总人口约25万人,其中90.8%是少数民族。受社会历史、自然条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女孩接受教育更是困难重重。据调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女孩特别是瑶族女孩就读高中的比例仍比较低,她们当中的多数人,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即便品学兼优也会在初中毕业后就走向社会。“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开办,实现了多数瑶族女孩上学的梦想,也创新推动了民族教育发展。

  随着西部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上思县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意见》和中共上思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民族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同民进广东省委员会、民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沟通、联系及磋商。在各方面联合推动之下,自2011年开始,该县上思中学创办了“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帮助少数民族女生完成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业,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

  一、上思县“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定位与现实基础

  上思县是一个教育欠发达的山区县,其中南屏瑶族乡是瑶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慢,群众生活比较贫困。长期以来,瑶族女孩进小学读书难,能上到初中更是难上加难。2008年3月,在该县县委统战部的组织下,县民族中学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南屏瑶族乡调研,之后把调研情况反映给县委、县政府,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极度关注。2011年,党中央提出了“同心”思想,对开展统战工作、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年3月,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振兴工程”动员大会,决定把振兴教育作为最大的工程来抓,力争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创办是贯彻落实“同心”思想和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教育振兴工程”的具体表现,通过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帮助瑶族女孩入好学读好书,为振兴民族教育事业开辟一个新天地。

  “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开办在上思县唯一的一所高中——上思中学。目前每届只招收一个班,一届50人,招收对象为该县农村户口且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女生,重点面向刚毕业于民族中学“瑶族女生班”的学生。高中女子班让这些大山腹地的少数民族贫困女学生享有了免费的教育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自2011年以来,上思县积极联络社会资源,通过民进广东省委员会、民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牵线搭桥,在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功开办了6届“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共培养了300名贫困女学生,其中瑶族162人,壮族138人。首届50名学生于2014年参加高考,39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达78%;第二届、第三届分别有37人、35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达74%和70%。这一成功的办学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民族地区自我探索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上思县“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机制创新实践

  上思县在开办“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过程中,逐步探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工作机制。通过党政负责制、复合多元主体协作、教育教学管理、多渠道推介展示等多方面的机制整合,上思县一步一步推动着“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向前发展。

  (一)政治整合:推进党政负责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上思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尤其是民族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年来,每届“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入学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参加了开班典礼,对高中女子班的工作作出部署,并提出殷切的希望。县领导多次深入高中女子班,详细了解教育教学开展情况。每年县政府财政投入“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6.8万元,县处级领导每人资助一名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

  (二)机构整合:构筑复合多元主体协作

  上思县积极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创建行动。近年来,在上思县的积极推动和在民进两广省、自治区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217500元,对班内学生实行全免费政策,避免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除经济资助外,民进两广省、自治区委员会、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的有关负责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每学期都到上思中学看望高中女子班的学生,对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还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她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她们安心学习、立志成才。

  (三)制度整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上思县通过多项措施来加强“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教育教学管理。一是精心筹备和指导每次开班仪式。把爱心捐赠仪式和感恩励志教育、优秀学生表彰等活动结合起来,既教育激励了学生也营造了良好氛围。二是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督促上思中学做好所得捐款和物资的使用和管理,及时向资助人反馈资金使用情况,并协助民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每年组织爱心人士到贫困瑶族女生家中进行家访,为爱心捐款人士做好服务工作,激发他们奉献爱心的积极性。三是努力提高办班水平。不断加强与民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邀请专家学者为高中女子班开展心理卫生、科普知识、人生规划等讲座;组织学生到县外学习考察,拓宽了她们的视野。精心挑选出责任心较强、工作比较细心且有多年教学或班级管理经验的骨干教师,20名任课教师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实行“一对五”的教育方式,即一名教师负责五名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和管理。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寻求办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高度重视学生的特殊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把保护女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为女生特殊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安排女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注重对女性卫生、女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使女生掌握青春期卫生知识,增强女生的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宣传整合:注重多渠道推介展示

  上思县非常注重“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推介宣传。一是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同心品牌创建情况,每届开班仪式都邀请自治区内外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二是精心制作《“同心”引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让民族之花绽放十万山》、《让爱住我家,瑶山里一个也不能少》、《女童圆梦十万山·瑶寨绽放杜鹃花》等电视专题片,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发展历程和成效,有力地扩大了“同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组织班内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多次在“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节”和“明江之夜”文艺晚会中展示风采,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增强了“同心”品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上思县“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取得的效果及意义

  上思县“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对当地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仅使少数民族女孩有了就读高中的机会,而且促进了当地传统观念的改变,是少数民族地方创建特色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实践。

  (一)高中女子班的主要工作成效

  学生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普遍良好。在六届“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中,所有学生都很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遵守纪律,勤奋刻苦,有较强的上进心。在每次的段考、期考中,高中女子班各科的平均分均占年级前列。

  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将“福慧教育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本校管理模式相结合,形成了比较严格、完备的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学校文明班级评比和文明宿舍评比中,高中女子班几乎每月榜上有名。在文体活动中,高中女子班成绩斐然,2016年学校运动会上,在缺席男子项目的情况下,全班50名同学团结拼搏,获得了年级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高中女子班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全校争创良好班风学风的榜样。

  提高了“同心”品牌社会声誉。“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是上思县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同心共创的“同心”助学品牌工程,自开办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家长慕名而来,强烈要求学校接收他们的女儿就读,杂志社和新闻媒体也纷纷聚焦宣传。社会各界人士对开办高中女子班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对创办“同心”助学品牌工程的了解、支持也越来越多,有效促进了此项工程深入开展。

  (二)开办高中女子班的重要意义

  为众多少数民族女孩提供就读高中的机会。自2011年9月开办“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以来,短短六年时间,上思县瑶族女孩就读高中的人数远远大于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期间瑶族女孩就读高中的总人数。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学校领导的有效管理下,六届高中女子班培养了300多名瑶族、壮族女学生,瑶族女学生入学率从无到有、不断攀升,实现了多数瑶族女孩能上学读书的梦想。

  有利于更新民族地区的传统观念。过去,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和陈旧观念影响,该县偏远的民族地区极少有家长让女孩子读高中。开办六届“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以来,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女儿就读高中后的巨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当地瑶族群众摒弃了旧观念,增强了教育意识,特别是认识到女儿也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当地送孩子读书的社会风气浓厚了。例如,在去年高中招生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前来咨询“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的招生信息。高中女子班有效地扩大了该县农村少数民族女孩接受高中乃至大学教育的覆盖面,必将进一步促进当地传统观念的改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开辟了民族地区创建特色教育的新路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思县根据该县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本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充分论证,最终创办了“少数民族高中女子班”。高中女子班的开班坚持政府组织、统战部门牵线搭桥、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共同资助的运行机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助方)监督、学校管理的办学模式。它的成功开办,是上思县政府部门、社会成员与民进两广省、自治区委员会、社会慈善组织等各界人士凝心聚力、精诚合作的典范,是上思县民族教育办学模式的新尝试,翻开了上思教育发展史的新篇章。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6BJMZTJJY020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