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西藏班的同学们
为呵护西藏班学生,让格桑花在中原绽放,他们改变在春节结婚的婚期;为了让得病的学生安心治病,他们24小时守护在学生身边;为了照顾学生们,父母去世时,他们未能见亲人最后一面……这就是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西藏班的老师们普普通通的生活。2017年11月9日上午,“民族团结中原行”走进郑州四中,感受到了西藏班师生们的别样生活。
西藏班的同学参加课外航天社团活动
郑州四中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设了西藏班,接收西藏的学生。几十年里,郑州四中的老师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西藏离中原大地几千公里,学生们来到新环境生活学习,要经过适应文化与生活环境的过程,路途遥远,节假日也无法回家,老师们就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坚守教学岗位,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因此获得了“24365队伍”的绰号。“要想在四中教书,很难顾得了自己的家。”吉应江老师说。
同学们查阅资料
“先做父母,再当老师”是郑州四中西藏班老师们的共识,不管是从事教育几十年的老师,还是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西藏班的老师们都是这么做的。李清顺老师已经带了12年西藏班,每次来了新生,他都会带学生们去参观中原大地的文物古迹,让他们熟悉中原文化,培养他们对国家的感情。有一次,学生邓瑞打球时摔伤了手,远在西藏的父母都是援藏干部,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开身,李清顺便亲自送邓瑞去医院,还被护士误以为是邓瑞的爷爷。
西藏班的和自强(中间穿民族服装)在班上成绩很好
路途遥远,春节期间西藏班的孩子大多都无法回家。节假日时学生们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老师们就值班留守在校,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陪他们过节。去年春节,李清顺更是把布琼和洛松两个学生带到了自己家里,和家人一起过节,并带他们赶集、买年货、给长辈拜年,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原春节的传统文化。
来自日喀则的藏族女孩确拉(中)在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老师们在承担起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更多地承担了学生家长的角色,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部分学生与父母感情疏远,学校对此进行情感教育,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就要从热爱父母、热爱老师和同学等身边的人做起。班主任张庆春是山西人,2005年来到郑州四中。三年前,张庆春的母亲因病过世,忙于工作的他没有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为他内心永远的遗憾和伤痛。他说:“每一届学生,我都要统计生日,让全班同学在生日那天送上祝福,更会告诉他们,出生的这一日正是母亲的‘受难日’。对于父母,永远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西藏班班主任张庆春(左一)讲到母爱时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学习方面,老师们会根据西藏班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基础差的要专门辅导。扎西德吉在西藏初中毕业,来四中上高中,由于没有政史地的学习基础,老师们便抽课余时间帮她补习。“西藏班的同学,成绩参差不齐,教起来挺费劲,但我们会尽力,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班主任王百舜说。
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从2005年开始,学校成立了毕业生橄榄枝慈善爱心社,每一届西藏班的毕业生都会将冬天的衣服、被子、参考书捐给河南周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对这件事的热情很高,每年他们都会自己打好包,学校联系慈善机构,帮他们捐出去。”教务主任张京涛说。
每逢节假日,郑州四中总会迎来很多返校的毕业生。去年国庆有20多名往届学生偷偷换上校服,捧着书本,回课堂听课,给班主任赵付涛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每一届毕业生,在大学的第一个国庆都会回来看望我们,从不缺席。”张庆春说,“这是我们做老师最幸福的事。”
辛勤耕耘,收获了硕果累累。自2003年首届高中生毕业,郑州四中的西藏班已毕业40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多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96%的毕业生考入了国家重点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