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教育发展  > 详细页面

从漏雨“草堂”到现代化校园  ——西藏昌都四千米高原小学教师话变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赵久龙 黄浩铭 2018年12月19日 阅读量:

  当内地还是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的时节,海拔4000米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第二小学迎来了连天降雪。但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住学生们学习的热情,现代化的校园里书声琅琅。

  标准化教室、宽阔的篮球场、明亮的学生宿舍、洁净的食堂……从外观上看,这座地处高原深山之中的学校和内地普通学校无异。

  “两个月前,一个闪念,就决定来这里了。”23岁的新任教师周晴8月初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从四川雅安来到马利镇第二小学工作,“签约8年,没有后悔。”

  校长阿旺云邓介绍,马利镇二小的前身是附近两个自然村的教学点,上世纪70年代,只有一对夫妻坚守在这里——正式教师是泽仁巴姆,她的丈夫是一名代课教师。“直到2005年,受益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援建,学校搬迁到现地址,如今已拥有249名学生和29位教师。”

  “我们过去的学校只有两间土坯房,更准确地说是‘草堂’,雨天外面下大雨,里边下小雨。”站在铺着人工草皮的操场上,看着迎风飘扬的国旗,44岁的泽仁巴姆感慨地说,当时有一到三年级三个班,每个班约20名学生。过去家长觉得上学没用,宁愿让孩子去放牛羊,干部们甚至到村里“抓”娃娃来读书、给大人们做思想工作。“现在不一样了,父母主动把孩子送过来上学,基本没有辍学的情况,汉藏双语教学很受欢迎。”

  “以前中午放学后,孩子们只能回家吃饭,最远的要走10公里。现在三餐都可以在学校吃,还可以在学校住宿。”阿旺云邓说。

  学校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待遇也逐年提高。“上世纪90年代,我丈夫每月收入是80元,我的工资是500元左右。如今我的月工资超过万元,过去从来不敢想,感谢党的好政策。”泽仁巴姆说。

  越来越多的教师到高原扎根。29岁的青海人孔令寿和周晴一样,两个月前来到马利镇二小任教。“我很喜欢这里的孩子,看到孩子们明亮的眼眸、天真的笑脸就很开心、踏实。以后想在这里找个对象,就在这安家了。”他笑着说。

  如今,泽仁巴姆的孩子也读高三了,曾教过的学生不少都参加工作了,有些人也成了教师,和她一样燃烛照路。这让她非常有成就感。“退休之后还想接着干,把好的经验传授给新来的老师,做好传帮带工作。”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我愿意一直干下去,不管5年、8年还是一辈子,都无怨无悔。”阿旺云邓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