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大门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Yunnan Minzu University(YMU)
创办时间:1951年(辛卯年)8月1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民族类
属性: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院校
所属地区:中国 云南省昆明市
学校代码:10691
知名校友:马曜、白成亮、赵世林、尼成等
通讯地址:莲华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134号 邮编:650031
雨花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 邮编:650504
二、简介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原名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将军、张冲将军担任首任正副院长。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何耀华教授,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奠基人。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点和94个本科专业。现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8个国家特色专业,2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594人,其中本科生22531人,硕士研究生2342人,博士研究生43人,留学生168人,普通预科生188人,专科生322人。另有成人夜大生1690人,函授生12597人。现有教职工16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7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省级高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7人。
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0000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0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教育部社科司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百强期刊”。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国外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国外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以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跨越发展,先后创办中印瑜伽学院、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成立“国际太极联盟”并在印度3所高校挂牌成立国际太极学院,开齐开全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5个语种专业。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及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党政管理干部、教育专家、企业家,大多是我校培养造就,特别是29个云南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未来,学校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昂首前行。
三、历史沿革
建院初期的校门
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8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
1955年(乙未年)5月1日,出席万隆会议胜利归国途经昆明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在云南省省长郭影秋的陪同下来到学院与各族师生员工欢度“五一”,并参观了大礼堂、教室、学员宿舍。
1956年8月,成立云南省少数民族研究所。2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视察云南民族学院。
1958年7月14日,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撤销原中共云南民族学院党组,成立中共云南民族学院委员会,由省委直属领导。
1972年3月,云南民族学院恢复后列为普通高等院校,设立了两年制的语文系和政治系,语文系下设汉语文专业,政治系下设政治专业。开始招收首届“大学普通班”学员。
1972年6月10日,举行复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1973年3月17日,国务院科教组发出通知,批准云南民族学院为普通高等院校。
1978年7月,经中共云南省委部批准,筹建云南省少数民族研究所。
1979年1月正式成立。它是在云南民族学院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直接领导下进行民族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1984年,成为中国第二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2年1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批有授予学士学位权的458所高校名单,其中民族院校9所,云南民族学院是其中之一。
2003年5月28日,大学预科部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
2003年6月18日,云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校名揭牌仪式在本部大门口举行。并在同年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2003年7月31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云南民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制。
2013年2月,云南民族大学通过验收,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11月,成立研究生院。
2015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云南民族大学。
2017年3月,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辨喜瑜伽大学合作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成功通过教育部审批,9月面向全国开始接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报名;2018年9月,全国第一批瑜伽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报到入学。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瑜伽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四、学术研究
1、科研平台
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云南民族大学共有云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基地5个以及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省属研究机构)、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院士工作站(2个):王国栋院士工作站、陈新滋院士工作站
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实验室(1个):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民族地区资源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物联网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资源信息技术运用重点实验室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研究基地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聚乳酸基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处理研究中心
省级哲学社会基地(5个):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云南省跨境民族地区生物质资源清洁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西亚研究中心、云南藏学研究中心
2、科研成果
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云南民族大学先后承担“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轮状病毒四种蛋白的梯度控制释放及免疫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外委托的国际投资研究课题、云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等项目和课题;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研究”、“语言学研究基地”、“滇西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湿法高纯魔芋精粉及葡甘聚糖复配胶生产中试应用研究”等多项研究。
2014年,云南民族大学共获得18项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立项。
2013年,云南民族大学共获准立项项目16项,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2项。
3、学术资源
(1)馆藏资源
截至2009年,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由莲华校区图书馆、教场校区分馆、雨花校区图书馆组成,共有文献总量已达156万余册种片,其中纸质图书总量为81万余册,数字图书75万3千册;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约有19万余种近72万册书刊,存储服务平台容量35TB,购有多种镜像电子资源,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图书、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和重要报纸的全文数据库、网上报告厅和配音配乐音乐图书馆等音像资料、万方法律法规等专题数据库。
(2)学术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双核心”期刊,即“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还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三十佳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和“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等。“民族社会学”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2年10月,是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该刊主要刊登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栏目有:化学与生物、民族药资源、数学及应用数学(经济、金融、统计等方向)、信息与计算机、电子电气与自动化、网络与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理及相关学科、教育技术、体育研究、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等。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五、文化传统
1、校徽
云南民族大学校徽设计采用了圆形包围式结构,寓意着团结向上,有凝聚力;校徽外圈上方为学校中文名称,下方为学校英文名称。
2、校训
格致明德、弘道至善
“格致”是“格物”和“致知”的简称,最早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致”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得真知之意,侧重于探求外在世界。
“明德”源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加强道德自我完善,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德行,强调内在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弘道”语出《论语·卫灵公十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是继承和发扬,传承和创新之意、“道”则含义丰厚,包含了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原理、法则、规律等含义。“弘道”就是要探究和传授知识,掌握科学原理与法则,探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追求和实现创新、同时,它还要求将学术行为和治学精神结合起来,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合一。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至者,极、最也、善者,美好也。指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至善”是人类道德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也含有在学术研究、科学探索等方面追求无止境之意。
依据以上的阐述,“格致明德、弘道至善”的内涵可概述为:推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真知,加强道德修养以彰显美好品行、成就高尚品德,传承文明,创新理论与方法,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3、校歌
梦想开花的地方
作词:卢云生 作曲:刘显波
你来自大山,带来泥土芳香,我来自江畔,带来清波碧浪,
带着各民族的期盼,走进这知识的殿堂。
这里是培育栋梁的沃土,这里是梦想开花的地方。
我的母校,我们的青春福地,慈爱师长,情意像山高水长;
我的母校,为我们插上翅膀,多少凤凰,从这里高飞远翔。
做时代新人,上下求索真知,传民族美德,弘扬崇高风尚,
为了同一个明天,珍惜这日月流光。
看青春之花在这里竞放,听和谐之歌在这里交响。
我的母校,我们的青春福地,慈爱师长,情意像山高水长;
我的母校,为我们插上翅膀,多少雄鹰,从这里高飞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