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瑶山岭禾》。 李忠林摄
这一次,我去的是濠江。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大瑶山,素有“九江十八冲”之称,濠江是“九江”之一。在瑶山,一些大的水源溪河必定会以“江”命名。而每条溪河都串联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寨子,这以江命名的溪河便成了一个地域或一个村寨群落的代名词。在濠江,我从飞瀑流泉、山谷丛林中看到风景,也从瑶寨的火塘边拾捡到了别样的风情和故事......
赵九妹因为坚持种岭禾而小有名气,但真正让她出名的,还是她唱的瑶歌。
赵九妹的家在濠江杉木口村龙海源组,我去寻访她的那天,她不在家,上南坡种岭禾去了。山里人说的岭禾,其实就是旱禾。
瑶山山高坡陡,地无三分平,水田极少,即使种地也得砍伐一片林子,用火烧出一块坡地来。这些山高岭大的地方,有水的地方阴冷潮湿,向阳的高坡又缺少水源,都不是理想的种植庄稼的地方。瑶家人只能因地制宜、靠天吃饭,在坡地上种些包谷、高粱、红薯、大豆等旱地作物。过年若想吃上一碗稻米饭,必须种上一坡岭禾。
在南岭瑶山,流传着瑶族赶鸟节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家男女老少会聚集在山坡上,整日整夜唱歌,驱赶鸟雀,甚至用糯米做成小糍粑,挂在竹枝上,插在田间地头,希望以此黏住鸟雀的嘴巴,不让它们糟蹋地里的种子。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瑶家有个刘三妹,聪明伶俐又有一副好嗓子,她只要向着山林歌唱,鸟雀就被吸引过来,围着她转。为了让瑶家人能有个好收成,她决定用自己的歌声堵住鸟雀的嘴巴。农历二月初一这天,瑶山开始播种五谷,刘三妹就亮开歌喉,一路唱一路往山林里跑,鸟儿跟着她的歌声全部往山林里飞。等歌声停下来的时候,地里的五谷已长成青苗。人们在山顶上找到刘三妹,她已经耗尽气力倒在一棵红豆树下......瑶家人为了纪念刘三妹,就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定为“赶鸟节”。
赵九妹就是像刘三妹一样的瑶家好歌手。走进她的家里,看到墙上贴了很多奖状,都是她参加县乡赛歌会获得的。墙上的镜框里还有她的几张照片,是她参加全县瑶族赶鸟节文化旅游活动的演出照。
为了听到赵九妹的歌声,也为了亲眼见识岭禾的种植,我决定去南坡找她。找赵九妹很容易,只要循着有歌声的地方走,就能找到她。
刚走到山脚下,我就听到了她的歌声:“一层阳光一层雨,我种岭禾在南坡;南坡岭上风光好,最好还是唱歌人!”
悠扬的歌声穿过雨后的树林,在苍茫的山野中显得格外清亮婉转。穿过南坡一片林地,是一块被火烧过之后黑黝黝的土地。赵九妹穿着瑶族服装,手握锄头,肩背竹篓,正在种植岭禾。她说,种植岭禾一定要把准时令,“瑶人不听汉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
赵九妹现在种岭禾的地方是一块新开的坡地。她说,一块坡地最多只能种3年,3年之后再种就难有收成了。新开荒的土地肥力好,足够岭禾一季的生长。赵九妹锄头用得灵巧,轻轻挥动一下,就挖出一串浅坑,然后探手从背篓里拿出一穗谷种,轻轻扯开分成三五份,直接就撒在浅坑里,再用脚轻轻一扫,把谷种掩盖好。这样一路过去,她灵巧得就像在跳舞,很是轻盈。
因为有人在一边,赵九妹只顾种岭禾,忘了唱歌。我说:“你还是唱歌吧。”她微微一笑,随口就唱起来:“高高岭上飘白云,向阳坡上种阳春;种得五谷金灿灿,酿成美酒香又醇。”歌声清亮,确实好听。
我问她:“岭禾好吃,怎么舍得酿酒?”她回答说:“好吃的米酿出的酒才更好喝啊!”岭禾产量低,但销量好,价格也高。这一坡岭禾,要是有正常的收成,可以产200多斤米。一斤岭禾米通过网络销售可以卖到18元,一坡岭禾总计能收入3000多元。赵九妹每年还会用岭禾米掺杂玉米、高粱,做一缸瑶山的瓜箪酒,过年待客用。
“原来寨子里只有我一家种岭禾。后来,县里有一家米业公司定点在这里办基地,将瑶山岭禾米配上精美包装后销售到四面八方,种岭禾的人就多了起来。”赵九妹说,等秋天来的时候,这一片山岭就好看了。那时,稻谷成熟,一片片山地都是金黄色的,就像一座金山。
临别时,我跟赵九妹相约,秋天来时,跟她一起收获岭禾,再听她唱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