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扶贫开发  > 详细页面

让贫困群众“搬家”又“搬心”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民族工作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杜再江 2018年11月21日 阅读量:

搬迁到贞丰县“土布小镇”的布依族妇女在织布。 刘学兰摄

从江县加勉乡加坡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居领到房子钥匙。吴德军摄

搬迁到榕江县丰乐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进行民俗文化表演。李长华摄

  [核心阅读]

  “寨子是根据地形设计的,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头卧着的水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牛王寨党支部书记李将虹边说边带领笔者参观他所在的村庄。

  牛王寨是雷山县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它以苗族“牛文化”为主题,配套建设有斗牛场、苗族芦笙舞场、苗族特色凉亭等文体设施。小青瓦、坡屋顶、小翘角、雕花窗……走进牛王寨,浓郁的苗族风情扑面而来。

  苗族人口占80%以上的雷山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期间,雷山县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万人。牛王寨目前已入住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贫困户968户4480余人。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雷山县水库和扶贫生态移民局局长金光翔说,为此,安置点在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吸收了苗族文化元素,还引进了苗族刺绣、苗族银饰制作等企业,让搬迁群众“楼上住新家,楼下进工厂”。

  “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现搬人也搬文化,这是民族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探索。”黔东南州副州长吴坦说,雷山县把贫困户搬出大山断“穷根”,也把苗族传统文化搬进县城留住了“文化的根”,这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更多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让贫困群众“搬家”又“搬心”,这是黔东南州的经验,更是贵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探索出来的重要经验。

  贵州省民宗委主任石松江表示,从2016年起,贵州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新民社区等10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民族工作试点,覆盖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8916户35827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24264人,占试点社区总人口的67.73%。通过试点,民族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不断拓展,使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了城镇新生活。

  1.共建平等团结包容开放的共居社区

  对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而言,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搬迁进程。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苗族、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8.7%,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就源于此地。

  为了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群众搬迁难、融入难、就业难等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民族工作,贵州在全省各级民宗部门成立了“四帮”服务指导队,即帮助引导群众搬迁、帮助融入城镇生活、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三宝彝族乡三宝村、干塘村的村民不愿搬迁等问题,晴隆县民宗局“四帮”服务指导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精心策划民族宣传和帮扶方案,深入村寨召开院坝会,运用民族语言给搬迁群众讲历史、讲政策、算细账,让群众从内心自愿搬迁。短短2天,全乡需搬迁的107户513人就签订了搬迁协议。

  少数民族群众搬迁,最大的顾虑就是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的不适应。对此,贵州采取“搬文化”的方式,将少数民族搬迁群众特别是整村搬迁的村寨特色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打造实体载体,积极解决搬迁群众融入难的问题。

  建立陈列室、锦绣坊、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举行民间文艺演出和各种娱乐活动,贵州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对搬迁群众进行热心帮助,创建搬迁的幸福感……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营造了各族群众平等团结、包容开放、和谐共居的社区氛围。

  2.共建相互欣赏取长补短的共学社区

  “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共筑小康梦,齐唱团结歌”……走进惠水县新民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作为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的6个移民社区之一,新民社区共安置了来自全县不同村寨、不同民族的群众998户4156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9.3%。

  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新民社区采用群众喜爱的民歌形式,从爱党爱国爱集体、讲文明讲伦理讲节约等10个方面,制定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公约》,规范各族群众的共居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还积极搭建活动平台,鼓励搬迁群众以民族节庆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表演,加强各族居民的日常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没想到搬迁以后,政府还处处为我们着想,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搬’进了社区。我们对小区没有一点陌生感,感觉非常亲切。”新民社区一位布依族群众说。

  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居民而言,实现搬迁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融入搬迁后的城镇生活,是一大难题。

  “我们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破解融入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搬迁群众提高融入社区的本领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贵州省民宗委巡视员吴建民介绍说,通过发放《城镇社区生活手册》,让搬迁群众学习市民文明规范、法律维权、安全用电、生活卫生等知识;通过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定期举办“民族一家亲”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抢答赛、民族联谊等活动,增强了各民族干部群众“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各族困难群众较快地融入了城镇生活,共同建设相互欣赏、取长补短的共学社区。

  3.共建协调配合同向同力的共事社区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罗桂花是首批入驻六盘水市水城县千户彝寨新房的受益者。丈夫英年早逝,为照顾3个孩子和家人的生活,罗桂花起早贪黑卖水果、蔬菜,辛辛苦苦工作只能维持生计。搬迁前,一家人住在祖辈留下的老房子里。

  随着千户彝寨景区的建成,罗桂花一家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站在商业街一家名为“彝绣纺”的店铺前,身着彝族服饰的罗桂花有点兴奋,她在这家店打工,每月保底工资1500元,做得好还有绩效工资。

  像罗桂花一样,来自水城县玉舍、勺米、坪寨等6个乡镇的部分贫困户成为千户彝寨的主人。当地政府对搬迁群众开展了多方面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石松江表示,立足各地实际,贵州着力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引企业”“办培训”“送岗位”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

  “惠水县结合搬迁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传统刺绣技艺的实际,从浙江引进一家公司,吸纳社区50多人就业。”石松江说,在培训方面,凯里市整合民宗、生态移民等部门资源,开办了移民夜校,开展家政、保安、厨师、电工等技能培训,目前共培训437名搬迁群众,416人实现就业;在送岗位方面,铜仁市万山区冲广坪社区组织辖区内梵净山农业、巨力集团等25家企业到社区招聘,114个职位共招聘1784人。

  4.同建民生保障成果共享的共乐社区

  “我的老家在大营镇联八村山上,那里吃水都很困难,出去一趟更不容易。”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贫困户狄青荣说,他长期在外务工,80多岁的父亲身体大不如往年,今年不得已回到家乡。“在老家找点零工做都难,现在好了,搬到县城后打零工的机会很多。”

  笔者在紫云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内看到,幼儿园、社区医院、小学、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中。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民族工作的重心也逐步从农村转向了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吴建民表示,下一步,贵州省民宗委将围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个中心任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全面推进全省374个少数民族群众占比30%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帮”服务活动为重点,持续把民族工作引向深入。

  吴建民介绍,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四帮”服务工作队将深入村寨,开展走访交流察民意、登门拜访攀亲戚、传承保护搬文化活动,了解群众的搬迁意愿和顾虑,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据笔者了解,贵州省民宗委将全面推广编发《城镇社区生活手册》、制定《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公约》、搭建社区微信群平台,举办集体过大年、“民族一家亲”知识竞赛、社区民族联谊等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区命运共同体意识,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

  结合各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贵州将扎实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民族手工艺培训等,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开设少数民族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民族团结意见箱,用心用情开展走访慰问,扎实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的困扰。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民族工作,关键是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石松江表示,贵州省民宗委将以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为主攻方向,以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为突破口,整合民宗部门资源和力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扎实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命名工作,力争民族自治州全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