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遵循“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工作要求,创新实干,擦亮“生态”“民族”这两张“金名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民族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奋力朝着新时代全国民族工作新目标阔步迈进。截止2018年6月,该县46个民族村全部完成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简称“消薄”)工作,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同比增长56%,村均总收入达到25.6万元。
组织引领,铸就“增收梦”
景宁县以党建为抓手,以人为先,突出组织引领,转变观念、树立信心、确定目标,铸就增收梦想。建立县领导结对民族村的制度,36位县领导结对联系民族村,直接指导、帮扶民族村“消薄”工作;通过向民族村派驻第一书记,牵头引领各项工作开展;在各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创设平台,创业创新,开阔思路,引领“消薄”。在东坑镇搭建乡村振兴讲习所、美丽议事厅、党员干部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结合基层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创业先锋、致富能手组成“乡贤导师团”,把培训带到田间地头、项目实地,让村集体、村民在实地操作中实现知识与生产相结合,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民知识“大充电”。同时,今年3月,该镇组织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干部赴永康、安吉等地区,考察学习农林产业、村集体发展等先进经验,并在乡村振兴讲习所作考察体会交流,进一步开拓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基础建设,铺好“增收路”
近年来,景宁县统筹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为村集体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创设条件。设立县级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将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3%用于当年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近三年县级民族专项资金达4450万元,资金在使用上向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倾斜。澄照乡金丘村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畲族风情旅游业,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投入500余万元,多年来该村与旅行社合作开展“畲族婚嫁表演”项目,今年又与另外一家旅行社合作打造“封金山淘金之旅”项目。目前,两项村企合作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8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并将逐年增长,成功打造了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红星街道王金垟村,依托自身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不断完善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服务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全面助力宜商宜业环境构建,开启了商家聚集的“加速度”。2017年度,王金垟淘宝村共吸引60多家电商企业,每家的年营业额都在200万元以上,年度销售额达到1.2亿元,成功打造了亿元淘宝村。
盘活资产,拓宽“增收道”
景宁县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各村主动找路子,将村原有闲置的土地、老学校、办公楼等集体资产,通过开发、改造、租赁等形式,变现存量,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效。红星街道城北村利用城中村优越的地理位置,集体筹资9000余万元,建起A、B两幢综合楼,建筑面积38200余平方米。目前,A楼拍卖收入3500万元,已基本结清银行贷款;B楼已出租17层,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0余万元。东坑镇马坑村通过开发村集体土地,建成彩色苗木基地,目前该村已完成120亩种植,年收入16万元,同时统一开发出售村集体林场木材,出租村集体房屋,有效地推进村集体收入的稳步增长。
项目驱动,走好“增收棋”
景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在鼓励各村努力找项目、谋增收的同时,推出了帮扶民族村的“组合拳”。通过建设水电站、光伏电站、联建分红、乡村旅游推动等精准帮扶举措,实行畲寨“消薄”“一村一策”,让民族村实现“脱帽快跑”。仅2017至2018年,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达1145万元,建设大均村、泉坑村等22个民族村集体光伏项目,为各村增收5万元以上,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金太阳”。澄照乡三石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多渠道筹资,广建集体项目,多路径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筹资建水电站、养猪场、茶园、沙场再承包出租,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高达154万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郑坑乡吴布村围绕民族风情、梯田景观两张“王牌”,坚持项目“造血”,依托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基地现场教学点建立契机,打出农家乐民宿建设、中药材种植、光伏电站、森林资源开发等一系列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新举措,今年6月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较去年增长了260%。
立足山水,种好“增收田”
“景宁600”是景宁农产品的区域品牌,海拔600米以上的有机生态农产品。景宁县通过立足景宁600生态产业,做足山水文章,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结合景宁县当前“丽水山耕、景宁600”的品牌战略及政策扶持,对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大力支持发展,促进村民致富、集体增收。2012年,东坑镇桃源村雷李青等党员干部先试先行,带头流转土地38.7亩,首批发展葡萄产业取得成功,每户实现增收达10万余元。仅4年时间就完成了水果基地从30余亩到800余亩的指数增长,涵盖了葡萄、樱桃、猕猴桃、梨等10多个品种的水果。2017年,仅葡萄一项年产值就达到240余万元,惠及农户22户。绿色产业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水果沟逐渐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大均乡李宝村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创建“云中公社”,实施“农旅融合、生态振兴、伦理重建”等三大举措,村企共建合力打造农村社区致富共同体,探索出独具畲乡特色的“小山村大改革”新模式。今年1至6月份,该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收8000余元,让精准扶贫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严格管理,守好“增收库”
景宁县聚焦民族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建立年度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库,严格公示制度,公开接受监督;执行项目安排“三个必须”制度,开展项目竞争性立项,切实做到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资金项目月督查制度,联合财政、审计等单位开展专项督查,全面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同时,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探索实行“以收定支”的内控制度、“先提后用”的财务核算制度,乡镇每季度定期召开三资培训会,把好三资管理关。狠抓落实管理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开集体经济收支和资产积累、处置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效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和因村级账目不清引发的各类问题,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各村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