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志(中)在田间为村民们讲解如何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肖雄供图
“这一切都得感谢张书记的支持,要不是他给我打气帮忙,这一片育苗基地现在不一定能看见。”一提起驻村书记张盛志,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白碗窑镇甲马石村村民陈乃飞心中满是感激。
从兴义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到甲马石村第一书记,张盛志立志要为乡亲们做点什么。驻村这两年,对于张盛志来说,有辛苦也有辛酸,但甲马石村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忘记了所有的苦累和委屈。
立榜样,扶持致富带头人
甲马石村山多地少,属二类贫困村。摆脱贫穷,是甲马石村2700多名村民最强烈的愿望。如何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是张盛志驻村的首要工作。
“陈乃飞30出头,上过大学,有思路、有想法,是村里难得的人才。”张盛志说,“必须要在村里培养出致富带头人,鼓励动员他们先动起来,为大伙做个榜样。”
陈乃飞就是张盛志选定的致富带头人。早有创业计划的陈乃飞,在张盛志多次上门做工作后答应做“头雁”。2017年9月,在张盛志的帮助下,陈乃飞在村里租了16亩土地作为育苗基地,开始创业之路。
陈乃飞说:“目前,育苗基地里共有140万余株黄金苗和广豆根苗,我已联系好收购方,如果全部出售,将有80万余元的收入。”陈乃飞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他的育苗基地上班的村民,每天可以拿到90元的工资。
“扶持致富带头人,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产业上得到发展,还可以让其他村民看到,只要肯干能干,就可以脱贫,激发大家的干劲。”张盛志说。
促增收,调整产业结构
“多少年来,甲马石村村民靠种植水稻、玉米、蚕豆等作物为生,经济价值不高。”张盛志说。如何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帮助村民们脱贫增收,张盛志一直在寻找出口。
通过了解,张盛志发现甲马石村的土地很适合大蒜生长,可当他把发展大蒜种植的想法告诉村民们时,却没有人赞同他。尽管如此,张盛志没有放弃,他决定动员甲马石村的几个村民搞试种。
“我们没有钱购买种子,张书记就自己出钱买了440斤大蒜种分发给我们试种。为了帮助我们脱贫,他是想尽了办法。”说起张盛志,贫困户张发友总有说不完的话。
“前几天我刚卖了60多斤大蒜,赚了100多元。看着我赚到了钱,有10多户村民也想跟着种大蒜了。”朱道荣是村里最早试种大蒜的村民,说到试种大蒜,他最有发言权。
除了试种大蒜,张盛志还动员村民王正林租了80多亩土地,建蔬菜种植示范园,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蔬菜。
“当时大伙不愿意把自家的土地出租出去,张书记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告诉大家这是一件多赢的好事,现在大家都尝到了甜头。”今年77岁的村民张德香说。张德香的老伴因患癌症病逝,儿子10多年前因事故离开了她,生活过得十分艰辛。而今,她把土地出租出去,一年的租金就有8000多元。
倡新风,扶贫先扶智
扶贫先扶智。张盛志深知,在甲马石村大力发展脱贫产业的同时,村里的文化建设也不能落下。
在全村倡导文明新风,用多种方式宣传好、教育好、关心好群众,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张盛志的张罗下,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渐渐丰富起来,脱贫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让勤劳、开放与懒惰、狭隘的思想形成对比,逐渐消除村里的负面风气。”张盛志说。
修建4390米的通村民小组公路、2000米串户路,安装135盏太阳能路灯,新建14个垃圾处理池,关爱村里的21名留守儿童……驻村两年来,在张盛志的驻村台账里,记录了他与甲马石村发展的点点滴滴。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