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又称京戏、平剧、国剧等,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自1840年前后形成以来,有近200年的历史。2010年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贵州京剧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广。京剧在贵州发端于20世纪初,已有百年之久。
京剧在贵州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乔玉琴带领南京班来到贵阳演出,京剧开始在贵阳出现并发展起来(《贵州戏曲大观》序言第7页)。同时出现了票友活动,1913-1914年间,一些“京调皮黄”爱好者何琴如、罗梅卿等,组织了“京调会”,京剧群众基础开始形成(《贵州戏剧史》第73页)。自此京剧演出、票友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有百年之久。
近几十年,贵州京剧院坚守、弘扬传统文化,挖掘贵州人文精神,继承和创排并举,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如《苗岭风雷》《明月清风》《巾帼红玉》《布依女人》《鱼玄机》《范仲淹》《魔侠吉诃德》《黔人李端棻》《王阳明龙场悟道》《铁弓缘》等,多部剧目获中宣部、文化部大奖,并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演,参加央视播出。
时代在飞速发展,贵州京剧在创作辉煌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影响,贵州京剧同样面临生存环境艰难的局面,作为贵州京剧院领头人侯丹梅和剧团全体同仁一直在努力传承和传播京剧。同时2016年贵州京剧院与方舟戏台签订演出合同,实现365天,演员天天有戏演,观众天天有戏看。通过贵阳京剧院全体同仁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我们相信京剧会在贵州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