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贺兰山体育场举行。图为《塞上江南·美丽宁夏》主题表演。张洁龙摄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的中华黄河楼。 王鹏摄
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介绍在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的一间房屋内挂着的“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匾(复制品)
从空中俯瞰“塞上湖城”银川市。 于晶摄
宁夏永宁县原隆村原隆小学老师用电子屏给孩子们上课。 王鹏摄
一列火车行驶在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上。 卢鹰摄
在位于固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夏丰源纺织厂,工人在机台上忙碌。 冯开华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封闭落后、一穷二白、民族隔阂的旧宁夏建成了开放进步、美丽富饶、团结和谐的新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咸辉撰文表示,我们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发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力谱写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脱贫致富路正宽
金秋时节,驱车行驶在西海固干旱区,一个个蓝色棚圈内牛只壮硕,老百姓拧开水龙头蓄水饮牛;一行行田垄的白色薄膜下蒸腾出水珠,浸润着土地,让种植玉米成为可,土豆产量不再“靠天”。
“有了水,人就有了盼头。”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驮昌村村民王梅花今年养了9头牛,覆膜种了26亩玉米和土豆。
西海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现有的12.1万贫困人口中,仍有8.9万人集中于此。
为让西海固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快车道”,宁夏将移民作为“拔穷根”举措持续推进。早在198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进行移民搬迁,目前已累计移民百余万人。
来自西海固的20余万农民,在移民政策的支持下,从无水可用的贫困山区举家、举村陆续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始新的生活。61岁的罗宗清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罗宗清一家从中卫市海原县搬迁到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康庄村,住上了有独立卧室、厨房、卫生间的砖瓦房。他说,“新家”早已成为儿孙们心中的家乡了。
搬迁开辟新天地。20年来,红寺堡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从单一种植玉米到发展酿酒葡萄、黄花菜等特色产业,从单纯种植到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500元增至8796元。
西海固脱贫主阵地的华丽转身有数据支撑。2012年至2018年,自治区累计减贫83.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56元增长到9298元,4个贫困县已摘帽,99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特别是移民迁出后,迁出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于平衡,生态修复能力明显增强,迁出区生态恢复230.1万亩,迁入区绿化4.1万亩,“十三五”规划迁出区生态恢复40.61万亩、迁入区绿化0.1万亩,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双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启动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集中攻坚“五县一片”深度贫困问题,打好产业、金融、教育、健康扶贫和危房危窑改造等政策组合拳。
吴忠市盐池县第四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受益于“专项计划”,还在上初二的冯佳蕊,中考过后赴银川市读高中。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宁夏通过实施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招生政策,让贫困地区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也能获得其他非贫困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中学等高级示范中学对9个贫困县(区)生源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专项计划,使贫困地区生源共享更为优质的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宁夏已实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18年各级财政累计安排资助资金7.36亿元,资助学生45万人次。
回首来路,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个阶段,宁夏的贫困发生率已从1982年的74.8%下降到2018年的3%,贫困地区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126元增长到2018年的9298元。面向未来,宁夏脱贫攻坚将一步一个脚印,迈得更加坚实有力!
守一片绿水青山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曾是宁夏为沙所困的真实写照。但三面环沙的困境不仅没有打倒宁夏人,还让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的省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全国首批、西北第一个完成红线划定的省区。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吴忠市盐池县,经过多年抗沙与顽强植绿,人进了,沙退了。
“当年乱放羊,让我们受尽了沙害的苦。禁牧后圈养,虽然养殖成本高了,可环境好了,日子才是真正好了。”在盐池县高沙窝镇施记圈南台村建立养殖合作社的范志伟说。
2012年,范志伟跟兄弟用打工积攒的30多万元建了一座标准化滩羊养殖园区,通过举办培训班,带领全村人学习技术,打开销路。如今,已有6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
前不久,范志伟两兄弟自筹400多万元,营造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和草原近1000亩,种植各类水保和生态树木3万多棵。生态好了,滩羊养殖规模达2万只,销售额实现近600万元。
如今,“盐池滩羊”品牌日益响亮,成为盐池县贫困群众脱贫富民的“一号产业”。盐池县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接连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县”等荣誉。目前,盐池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85万亩,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一年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向沙漠不断挺进的绿色,诉说着一代代宁夏人守护绿水青山的永恒誓言。如今,宁夏沙生植物已由最初的2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453种,并计划到2022年完成营造林500万亩,全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
构建祖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宁夏正阔步前行。
六盘山区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等黄河支流发源于此,每年近3亿立方米的径流量直接惠及周边200多万人口,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水塔”。
但上世纪中叶,因无序垦伐造成天然次生林严重破坏,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不到30%,“绿色水塔”岌岌可危。精确科学地人工造林、保持水土,成为六盘山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双贵说:“由于夏季降雨量分布不均,绿化工程的关键就在于因地制宜、精准造林,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
为此,宁夏固原启动了“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2017年至2020年完成营造林和提升改造260万亩。目前,六盘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4.5%,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生物多样性呈现良性循环。
“如今,开车巡检时,经常会被突然窜出的山鸡惊到。”王双贵笑道。数十年的生态建设,在陕西秦岭、甘肃陇山和宁夏六盘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广阔的林带,形成了动物南北迁徙的绿色通道,毛冠鹿、金钱豹等珍稀动物随之迁徙而来。
和睦和谐促团结
成立于1958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现有人口681.79万,48个民族的群众在此生活。行走在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听到最多的话便是:“民族团结是今天宁夏跨越发展的基石。”
“我有5个孩子,来自4个民族。”银川市西夏区共享家园小区居民王菊茹骄傲地说,除了自己的独生女外,她还有蒙古族儿子巴特尔、柯尔克孜族女儿古丽巴努尔、维吾尔族女儿夏伊达和热娜。
银川市西夏区共享家园小区是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创建示范社区单位。社区通过发居民连心卡、办邻里茶话会、摆社区百家宴、搞睦邻结伴游等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流、深入融合。
2015年5月,共享家园小区与北方民族大学共同成立“星火民族情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征募有能力的家庭与学生结亲互助,给出门在外的大学生找一个“家”。王菊茹第一个报了名,与来自内蒙古的巴特尔结为“母子”。一到周末,王菊茹就会打电话叫“儿子”来家里吃饭。
在王菊茹的微信中有一个名为“民族情 一家亲”的聊天群,4个孩子的父母也在其中。虽从未谋面,但相隔千里的5家人好似亲人。
基层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使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吴忠市利通区,不少社区的回汉群众十几年来同过一个特殊的节日。2005年,利通区胜利镇举办了吴忠市首届社区邻居节。十几年来,节日覆盖面逐渐扩大,先后举办了好邻里才艺节、巧媳妇厨艺大赛、纳凉晚会等500多场活动,参与居民人数达15万人次,成为当地群众最为盼望的节日之一。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平时,重在基层。一大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不断涌现,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的观念,已深深融入宁夏各族群众的血脉之中。
在宁夏,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剧《回民干娘》,感人至深。
话剧讲述了西海固地区某县城的社区主任马明霞,在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贫困的回汉学生无偿提供住所,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受帮助的孩子们考上大学要离开她的时候,齐喊了一声“娘”,感动了身边所有人。
“我在这里生活了54年,走遍了宁夏的每片山川、每个旮旯,可以说,没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就没有宁夏的今天。”《回民干娘》创作者、77岁的原宁夏话剧团团长王志洪很有感触。
近年来,宁夏陆续推出《花儿声声》《王贵与李香香》《花儿与号手》等精品剧目30余部。一部部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宁夏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画面。
“新时代 新西吉 讲文明 树新风 婚喜事 莫虚荣 高彩礼 伤感情……”在西吉县新营乡二府营村村广场的展板上,贴着村民自己编写的“新三字经”。2017年,宁夏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村群众破除陈规,倡导文明新风。两年来,十里八乡红白事攀比风日渐衰退,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了,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正气吹遍塞上大地。
今天,在宁夏大地上,民族团结的花儿开遍四处,民族团结的歌儿唱响八方。各族儿女手牵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之花定能在塞上大地开得更加艳丽多彩。
作者:邹欣媛 李增辉 朱磊 高丽敏 刘峰 秦磊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