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理论政策研究 > 理论研究  > 详细页面

新时代如何促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黄祥深 2019年04月25日 阅读量: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事关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公平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预科教育与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网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要求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必须紧随时代要求调整办学定位,改革预科教育的相关配套体系,促进预科教育迈上新台阶。

  教育目标设定需进行调整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初创时期,以“预高等院校所需”和“补足高中所缺”为主要教学目标,强调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这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入学率尚低的阶段来说具有合理性,得到各方的一致认可。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传统预科教育的观念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入学率也大幅提升,预科教育从追求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数量转变为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质量;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逐渐取消本科第三批次录取,少数民族地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预”和“补”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消极回应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改变预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势在必行。

  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考生在经历高考之后的教育,显然与高中教育不同,但又因预科学生尚未取得高等院校的学籍,故又与普通本科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育相关部门为预科教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预科教育虽然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但预科教育是由高等院校组织实施,由大学教师进行施教,客观事实也要求预科教育目标应转变为“预高等院校所需”和“促进全面发展”,适当提前接触本科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本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应向“促进全面发展”转变

  以往预科教育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为主,这是基于巩固高中基础知识的办学理念,随着预科生源质量提高,预科教育目标的改变,课程设计也应向“预高等院校所需”和“促进全面发展”转变。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程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课时数,相应增加民族文化知识、国情教育和实践课程的课时。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五个认同”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坚持开展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预科教育体系,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法律意识。

  当前,预科培养方式是以高校自主培养和以省为单位集中培养两种方式为主,高校自主培养有利于高校在预科教学中开展特色课程。负责培养预科学生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教学计划,主动加强与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并开展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发展预科教育,共建特色课程,联合开展教学与实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育管理体系要考虑保障学生权益

  预科教育以高等院校管理为主,高校采取自主培养或委托集中培养的方式保障预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常成立专门的教学单位负责具体实施预科教育,但预科教学不纳入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体系。随着教育部门对本科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强调本科教育要回归“育人”目标,这与预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作为本科层次的预科教育理应受到重视。高校将预科教育划在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之外,不利于保障预科教育的质量,也不利于保障预科学生同等地享受大学资源。预科教育部门须抓住国家更加重视本科教育的机会趁势提高预科办学水平,将预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同等看待,保障预科学生的权益。

  教育评价体系应逐渐多元化

  多样化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效果检验的一种趋势。预科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势必要求以分数为单一指标的评价体系发生改变。夯实文化课基础的课程应严格通过考核方式来测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素质培养的课程或特色课程的评价方式则不宜通过类似的方式来评价,否则有可能背离这些课程开设的初衷,也会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预科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有多种,主要是降低课程结业考核比例,加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提高课程平时学习成绩、课堂贡献成绩、实践活动成绩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完善顶层设计

  “立德树人”是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高校应逐渐完善顶层设计。培养部门努力从全方位促进预科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学生为主要施教目标。因此,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预科的教学目标不应低于高考的要求,考核的难度也不应低于高考的一般难度,预科会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的要求也不能低于高考的要求。如果在预科学习期间,学习的要求和难度均低于高中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

  预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须与课程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相辅相成。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学生中华文明史的教育,促进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真正做到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中增加实践应用的内容,如民族传统工艺的学习、社团活动组织等方面。培养单位可以通过不同民族学生的共学共进,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预科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高素质的预科教师队伍是确保预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之一。预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少数民族教育怀有感情,用心用情关爱和教育学生。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预科教育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条件。预科教师要掌握国家关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大政方针,积极主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民族语言文字,争取将自身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同时,要通过走访调研来了解民族地区、研究民族地区,做到教研相长,并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始终坚持“严、爱、细”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绝不能降低教学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