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对口支援  > 详细页面

怒江大峡谷里的“背篓医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2019年04月04日 阅读量:

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为一名村民听诊。张加扬摄

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前)与同事在茶马古道上行走。张加扬摄

  麻花辫,白大褂,像一缕高原阳光,传递着清澈、温暖的大爱力量。今年51岁的管延萍,来自广东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她自愿到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并主动申请将工作时间从半年延长至3年。其间,管延萍背着背篓,行走于悬崖峭壁间,送医进山达300多次,足迹遍及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小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背篓医生”。

  一座座悬崖,挡不住最热切的守望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东临碧罗雪山,西依高黎贡山,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两山夹一江的雄奇地貌。这里是怒江州最偏远的乡镇。记者从昆明坐车出发,一路颠簸,遭遇受困大峡谷、头顶滚石等事件,花了整整3天时间才赶到这里。

  碧汪村位于碧罗雪山腹地,海拔2000多米,沿途要翻越两座大山。

  进村的山路几乎挂在云遮雾绕的悬崖峭壁上,许多地方是五六十度的陡坡,沿着骡马踩出来的脚窝窝,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其中一段路凿在千仞绝壁上,低矮逼仄,两匹马驮着生活物资过不去。管延萍和同事帮赶马人从驮马背上卸下行李,肩扛手提,吭哧吭哧走过这段窄路,再将行李重新装上马背。

  今年51岁的管延萍是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从医已有28年。2017年3月,她作为金湾区第一批对口帮扶贡山县的驻点医疗卫生人员,奔赴丙中洛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扶贫工作。

  管延萍和同事们穿着白大褂、背着绿色的竹背篓,一步一步地跟在马帮后面。背篓里装的是心电图机、就诊包等医疗器械,这些是他们最心疼的宝贝,不能用马驮,必须自己背进大山。

  管延萍来到丙中洛镇后,在她的指导下,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才学会使用心电图机、B超机等。第一次送医进山,管延萍用一个大纸箱装上医疗设备和药品,随行的男同事还帮她扛着心电图机。从未爬过大山的她,硬是端着那个大纸箱上了半山腰,手指勒得发紫,累得嘴唇发乌。

  下山回到镇里,管延萍便买了个背篓。此后,她便背着这个装着诊断仪器、干粮的大背篓,跋山涉水,上山下乡。“背篓医生”的称呼,从此传响。

  前方的一段路,必须贴着陡峭山壁缓慢挪动,脚下就是深不可测的涧水,咆哮声震耳欲聋,令人胆战心惊。走过险路,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连绵陡坡。

  大伙儿个个大汗淋漓,管延萍腿脚利索,毫不逊于年轻人。她告诉记者,第一次进山,不到10分钟,她就气喘吁吁,腿脚打颤;两年来上山下乡,她现在已经习惯攀爬悬崖,就像当地人一样。

  碧汪村的贫困发生率为100%,需要整体易地搬迁。当地政府已在山下建好新村,村民们正陆续搬迁下山。目前村里还有65名村民没有完成2018年度家庭医生签约。

  管延萍这次进山的任务,是与这21户65名村民签约家庭医生,同时对他们进行体检。从早上8点半出发,一直到下午1点半,记者和医疗队终于到达碧汪村。

  一份份牵挂,传递最温暖的大爱

  碧汪村隶属秋那桶村委会,坐落在一个大斜坡上。村民们的木板屋见缝插针地散落在巴掌大的平地上。

  简单吃过午饭,管延萍与同事在村里的空地上摆好3张桌子,分别进行家庭医生签约、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管延萍守在中间桌子旁,负责体检,秋那桶村村医李振林坐在旁边,充当翻译。李振林当了13年村医,懂怒语、汉语、傈僳语、独龙语和藏语。

  村民们闻讯赶来,越聚越多。他们好奇地看看心电图机、瞧瞧体重秤……这和过去相比,已经有较大改观:以前下乡开展体检,不少村民害怕查出什么毛病,基本上没人来。

  管延萍进村还有一个任务:改变当地村民过量饮酒的习俗。为了驱寒祛湿,当地人养成了喝酒的习惯。很多村民罹患高血压、肝损伤等疾病,都与饮酒太多有关。

  “酒不能那么拼命喝啊!”记者听见管延萍劝告一名61岁的怒族老人。老人每天要喝好几斤自家酿的苞谷酒,导致血压较高,经常头疼头晕。

  整个下午,管延萍的身子就像粘在板凳上,没有起来过。整整6个多小时,她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一次厕所。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下来了,寒风袭人。室外没有路灯,村民们自发地围上来打开手电筒,点点灯光刺破黑暗,照亮碧罗雪山深处的夜诊现场。

  夜已深,陡坡下一位偏瘫老人还没接受体检,管延萍和同事决定留宿在村中,第二天直接上门检查。在村民简陋的木屋里,借着昏暗的灯光,管延萍一行人泡了自带的方便面当晚餐。

  管延萍心疼大峡谷里的群众。按照规定,到怒江扶贫只需半年,但她主动申请延长至3年,因为“这里生存条件太恶劣,群众太需要帮助了!”

  为了帮扶怒江群众,管延萍舍弃了很多:年近八旬的母亲罹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她无法侍奉;儿子单独生活,无人照顾……在怒江,还有许多来自珠海的扶贫干部像管延萍一样,主动申请延期,为了这片土地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一点点火红,勾勒春天最壮丽的灿烂

  小查腊村是丙中洛镇唯一的独龙族寨子,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四周雪山环绕。

  这一次,管延萍和同事带着特意网购的被子和新衣服,再次来到小查腊村,看望病情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学罗军。

  推开木板门,屋子中央的火塘烧得正旺。学罗军躺在靠里侧的床上,听见有人进屋,他下意识地坐了起来,抬头看见“老朋友”管延萍,他咧开嘴直乐。

  “比上次更干净了,头发也理了,好棒!”看到学罗军换上新衣服,管延萍牵着他的手来到户外。阳光灿烂,远处的雪山清晰可见,管延萍耐心地为学罗军剪指甲、洗头发。由于长期卧床,学罗军的后脑和脖子上长了很多湿疹。管延萍轻轻地用酒精擦拭红肿溃烂的部位,再小心地涂上药膏。

  管延萍说,像学罗军这样的精神病患者,丙中洛镇有39人,她全部去看过。

  “他们其实心里什么都懂,需要的是心理康复。作为医生,你只要给他生活的希望,他就有活下去的信心。”管延萍说。

  丙中洛村斯尼当小组的阿恰今年51岁,是一位中风偏瘫患者。第一次,管延萍去她家给她体检,不厌其烦地讲解注意事项,阿恰从此记住了管延萍。

  管延萍再到村子时,住在坎桶村子女家的阿恰得知消息,特地拄着拐杖前来看她——两个村子之间是崎岖的山路,正常人都要走半个小时。见了阿恰,管延萍又惊喜又感动:“真不知她一个人走了多久才到这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丙中洛镇4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很多人都认识这个扎麻花辫、背着背篓上山下乡、走村串户的扶贫医生。

  在对口怒江州扶贫协作的战场上,管延萍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近两年来,珠海市共派出医务人员104人,到怒江州、县(市)、乡镇医院支医,诊治群众2万多人次,推广新技术70项,开创了全州首例妇科腹腔镜手术、首例冠脉造影手术、首例心脏支架植入术等先河。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