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摔跤
摔跤是哈尼族非常喜爱的一项竞技体育活动。云南元江的哈尼族称摔跤为“辣把则”,俗称“干跤”。每年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摔跤比赛。最出名的摔跤场,要算离县城约10公里的水卜龙,到了节日,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往观看。在红河哈尼族自治县,每到清明节时,人们以家族村寨为单位,白天祭祀,晚上青年们进行摔跤比赛。摔跤也是青年男女们社交娱乐的一种方式。在哈尼族山寨,五六岁的男孩儿就开始学习摔跤,草地、田边、沙滩、打谷场等便是摔跤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摔跤手。
哈尼族地区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摔跤方式,但古老独特的民族摔跤风格仍然保持着。有的村寨在“苦扎扎”节时组织摔跤活动,有的则在其他节庆活动时进行摔跤竞赛。澜沧江哈尼族爱伲支系也经常以摔跤为戏,多在田间地头及农闲时节进行。
比赛前,以大三弦、霸王鞭和阿细跳月为先导,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运动员绕场一周后开始较量。比赛激烈而友好,紧张而幽默,表现了表演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勇敢、顽强、乐观、豪放的性格。
元江哈尼族摔跤分自由式和预备式摔跤。其竞赛规则与彝族摔跤基本一致,不分体重级别,不受时间限制,一般采用三局两胜制。在互摔中允许抓腰带,应用抢单、双腿、抱腰、抱肩颈、夹颈背、过腰、挑腿(俗名钩子)等摔跤技术动作,双肩着地算输。胜者获赠奖品,披红挂彩,由本寨青年抬回寨中,被称为全寨“大力士”。
布朗球
布朗球,又称“托球”,也叫“打竹球”,是西双版纳布朗族青年男女比较喜爱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
球是用当地产的竹子剖成细竹片编成,空心,直径约15厘米。玩布朗球有跑、跳、手抓等动作,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非常有趣。
游戏者围成一圆圈,先由一人将球抛向空中,当球落下时,离球最近的人接球后用手托向空中传给别人。如球传不到位或没有接到球,要受罚。处罚的办法是让失误者学动物叫或在地上爬走,或唱歌等。
滑草
在怒江大峡谷中,有不少长满茅草的山坡可供怒族青少年玩耍。滑草就是一种玩耍方式。
滑草的方法是,在一块长1米、宽67厘米左右的木板两边各穿一节1米多长的粗龙竹竿儿,竹竿儿要比木板长近20厘米,专供手扶脚蹬。比赛时,参赛者要从坡项往坡下滑,在滑坡的过程中,手不能触及他物。按规定,谁先滑到预定地点即为胜方。这种活动既惊险又刺激。
打棉球
打棉球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等毛南族地区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独山、惠水县等毛南族地区,打棉球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打棉球,毛南语叫“大久”。据村里毛南族老人介绍,过去,毛南族聚居区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买不到现成的球,于是人们就用棉花或灯芯草做芯,用棉线或麻线捆裹,做成直径1~2寸的实心球,拍打在地上会弹起好几尺高。拍球比赛时,个人或分组用手在地上拍球,以拍的次数多为胜。踢球比赛时,一方把棉球踢高或踢远,另一方用手去接,接住了为胜,接不住为败。然后由败者向胜者供球,用手把棉球抛给胜者,胜者用脚去踢,败者用手去接,接住了则供球结束。如胜者踢不到棉球,供球也结束。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扭杠
“扭杠”也叫扭棍,或扭竹竿,是云南景颇族、德昂族、怒族、傈僳族、基诺族和四川羌族、青海土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力量对抗游戏,参加者以男性为主。活动时间地点不限,多在农闲和假日进行。由于扭杠使用器械简单,比赛时又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在景颇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竹竿是乡民们必不可少的挑担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两端,连着景颇族小伙子们剽悍的身躯,他们要用自己强劲结实的手腕,给对手施加压力,从而在围观助威的景颇姑娘们面前,显示自己的强者风范。扭杠分为站立式和蹲式两种。角力双方用手握住一根长2米、粗如碗口的竹竿两头,骑马式站好或蹲好后各自齐向相反的方向扭动,如一方的脚移动或手滑动,则对方获胜。一般采取三局两胜制。
扭杠运动不仅在景颇族中流行,在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经常开展。这项活动也深受德昂族人的喜爱。它的起源来自德昂族人民的生产实践。德昂族人大多习惯用圆圆的竹棍当作挑东西的扁担。而这出现的竹子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体育活动的器械,从而出现了扭棍这项活动。德昂族青年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二人扭棍对垒的打擂比赛。比赛时,二人分别攥住竹杠的两端,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用力扭转。谁能攥住竹子的一头,并连续转动,使对方攥不牢竹棍的另一端即为胜利。这项运动不仅是对人腕力的挑战,更是对人意志和韧性的考验。在扭棍的竞技中,两个选手势均力敌的相持场面屡见不鲜。也许是盛产竹子的原因,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大都有扭棍比赛。
整理编辑:云南民族网,(原材料出处: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