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兴边富民  > 详细页面

在玉麦感受中国力量 ——中国人口最少乡的沧桑巨变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段芝璞 张宸 2019年01月23日 阅读量:

雪后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普布扎西摄

玉麦乡居民德吉白玛从事竹篮制作,每个竹篮售价100元,每年至少能售出50余个。晋美多吉摄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乡。玉麦乡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和其女儿卓嘎、央宗三人守边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广为人知。改革开放40年来,这片土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彰显出中国腾飞的磅礴力量。

  国强边陲兴:今昔沧桑巨变

  “我以后不用牵马翻山了。”指着新修的宽阔盘山路,玉麦乡唯一的邮递员白玛江才说。

  过去,在冬季,玉麦乡通往外界的公路总会被积雪覆盖,车辆无法驶入。为了送邮件,白玛江才牵着他的马,沿着30多公里的通外山路走了无数个来回。

  玉麦的路,是乡亲们共同的痛。多年前,玉麦村村委会主任次旦扎西开车运输过冬物资时,车坏在了山里,等到第二年雪化后才把车取了回来。次旦扎西说:“翻山出去经常得靠运气,修一条公路是乡里所有人的期盼。”

  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玉麦乡的通外山路修得越来越宽,紧急情况下还有专门的清雪车保障畅通。白玛江才的儿子贡久旦巴去年寒假第一次坐车返校,他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这十几年的寒假里,第一次从家坐车回校。开心!”

  公路建设只是这个边陲乡村巨变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电子线路并入国家电网,解除了乡里水电不稳定的困扰;通网络后,玉麦人跟上潮流用起了手机支付;基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相继投入使用,这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2017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建设电网时,在山上架设一根电线杆就得花一两天时间。”玉麦乡乡长胡学民说,“但为了这几户人家,国家硬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做成了!”

  “以前到了冬天,全乡只有一个水龙头可以用,还得让水一直慢慢地流,否则晚上就会冻住。”提到过去用水的窘迫,经营家庭旅馆的卓玛拉宗记忆深刻,“开旅馆换洗物品多,用水很不方便,房间价格也提不起来。”

  今年10月底,卓玛拉宗搬到了二层小楼的新家,楼上房间全部用来做家庭旅馆,用水用电都很方便,开业不到10天就有20多人入住,算上楼下小卖部收入,纯收入有5000多元。“还要装空调和有线电视。”卓玛拉宗笑着说,“以后收入会更高。”

  “国家强盛了,边陲才有幸福安宁。”胡学民说。

  有国才有家:守边精神代代传

  “巡边时,我一点都不觉得累。”说这话时,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面带微笑,浑然忘记了脚趾甲在巡山途中翻开的剧痛。

  玉麦很小,小到曾经只有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和其女儿卓嘎、央宗3个人生活;玉麦又很大,辖区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是北京市西城区面积的70余倍。

  20世纪90年代,桑杰曲巴带领卓嘎、央宗姐妹俩守边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传遍祖国大地。全国人民深为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向两姐妹表达敬慕之情的信件,像玉麦日拉山上的雪花一样,飘向这个偏僻村庄。今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俩“时代楷模”称号。

  “刚到玉麦,我就被老乡长一家三口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决心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达娃说。

  巡山时,不少地方坡度在70度以上,上山时得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山时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往前挪。在五六天的时间里,巡山队员带着饼子、糌粑和风干牛肉,在离河比较近的宿营点休整,从河里打水烧开,就着干粮,就是一顿简餐。

  虽然条件艰苦,但每次巡山,乡里的联防队员都争着去。“联防队员虽然人少,但个个都是好样的。”达娃说,“宿营点大多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2011年,玉麦边防派出所成立,边境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根据规划,乡里还将搬进来一些群众,给巡边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玉麦乡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本来有机会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回到了乡里。“我的根在玉麦。”索朗顿珠说,“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传承和发扬好先辈们的精神,做好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

  感恩党中央:小康路上不掉队

  玉麦离北京4000多公里,但党中央始终牵挂着这里,玉麦群众的心始终与党中央紧紧连在一起。

  65岁的次仁措姆每天都要把家里的领袖像擦得干干净净,再仔细地将哈达挂在上面。“现在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次仁措姆说,“这里那么偏僻,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哪儿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呢?”

  为迎接即将搬进来的群众,玉麦的房屋建设采取了特殊的轻钢龙骨结构,减小了气候对工期的影响。在部队技术员的指导下,当地群众还盖起了蔬菜大棚。“这是卫生院,那是小学,还有对面的室内体育场。”达娃沿着已经完成硬化的村内道路,边走边说,言语里透出止不住的兴奋劲儿,“过段时间来,就能吃到我们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啦!”

  以前过冬时,群众习惯于在自家门前屋后饲养牲畜。搬进新家后,牲畜集中饲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在村民那贡家,不大的客厅收拾得井井有条,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家二楼更舒服。”她高兴地说起现在的生活,“家里有50多头牛,去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

  冬季的玉麦,虽然气温跌破零度,但在新房子前劈柴的白玛旺堆头上却冒着汗。在他的新家,炉火烧得正旺,73岁的老人次旺和孙子尼玛西热舒服地躺在床上休息。“我像他这么大时,想都不敢想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老人慈爱地看着孙子说,“他们赶上了好时代。”

  “玉麦有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达娃说,“我们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