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民族出版事业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出版事业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壮大,出版机构由改革开放前的17家增加到38家,2016年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品种达到9436种、印数8238万册,分别是1978年的12.58倍和9.43倍。目前,民族出版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文种齐全、编印发功能完备、覆盖面广、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出版体系。
作为我国国家级民族出版机构,民族出版社被誉为民族出版领域的“排头兵”“领头羊”,其出版实践是我国民族出版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民族出版事业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春潮让民族出版工作重新回暖
改革开放的春潮,让“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挫折的民族出版工作重新回暖。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9年8月18日至9月1日, 民族出版社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工作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新时期民族出版社的发展问题,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编译出版工作上来。会议明确了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不断地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增加新书的品种,完整地、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加强边疆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祖国现代化服务”;将出版社定位为“以编译出版政治书刊为主的国家综合性出版社”,并强调“‘以政治书刊为主’,并不是 ‘单打一’,而是要在完成政治书刊和政治任务的翻译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编译出版工作。”
这次会议被视为拨乱反正、推动改革的会议,此后民族出版社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宣传马列主义传播党的声音,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向少数民族读者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党的路线方针是民族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民族出版社先后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一大批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刘少奇文选》《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及重要讲话;翻译出版了历年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其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活动的重要文件文献,将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文件学习辅导读物民族文版的翻译出版,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民族出版社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通过时政出版、主题出版等形式,以5种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读本》《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兄弟姐妹一家亲》《民族团结十知道》等一大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书,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各族读者心中。
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其光辉实践
为帮助各民族读者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不但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列宁论民族问题》《斯大林论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等一大批权威的民族理论读物,还翻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民族工作十讲》《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若干问题》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普及读物,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讲解,对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工作领域拨乱反正、指导和推动我国的民族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9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藏文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改革开放30年民族工作成就》等图书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就,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及经验进行了总结。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修订本)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前沿水平,标志着民族问题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法律是治国之本,是促进民族团结及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民族出版社用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法规,还翻译出版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问答》《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指导丛书》《青少年普法丛书》等法律通俗读物。《民族文版普法书系》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多层次、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大型民文版普法出版项目,包括5种少数民族文版图书500余种,为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以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蒙古英雄史诗大系》《格斯尔全书》《中国藏族艺术彩绘大观》《〈格萨尔〉精选本》《哈萨克叙事长诗选》《中国朝鲜族文学遗产整编》《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集锦》(DVD)等一大批反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及音像制品,被列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并获得国家级奖项;《汉藏语系语音和词汇》《胡仁乌力格尔精品集成》等图书反映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借鉴和交流,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版多语种辞书,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使用是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内容。
民族出版社具有出版民族语文辞书的传统和优势,其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五体清文鉴》即荣获了中国民族出版史上的第一个国际奖项——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装帧设计金奖。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出版社的辞书出版出现繁荣局面,先后出版了《汉蒙词典》《藏汉大辞典》《汉哈词典》《中朝大词典》等享誉国内外各类辞书。其中,《汉蒙词典》《中朝大词典》等获得国家级奖项。辞书出版对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助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民族出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民族出版社针对民族地区科普读物缺乏的状况,组织策划了新中国第一套专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编辑的大型科普读物《科学知识丛书》(40种),以汉文及5种民族文版同步出版,对民族地区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民族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蒙医外科学》《家畜繁殖学》《医生就在你身边》以及5种少数民族文版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等科普读物,为提升少数民族读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彰显民族出版公益性质,满足各族群众阅读需求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属于公益事业。为切实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曙光》《知识火花》《维吾尔族民间保健药方》《那吾热孜》《杜鹃》等大量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读者喜闻乐见的读物。在2006年被指定为公益出版改革试点单位后,民族出版社加大了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力度,先后策划了民族文版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民族文版普法书系》以及《托起明天的太阳·民族文版青少年素质教育译丛》等公益出版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等政府资金的资助下,民族出版社以5种少数民族文字同步翻译出版各类图书千余种,通过“同在蓝天下 阅读共成长”“民族文版图书进千村千校”“书香边疆”“弘扬宪法精神 维护宪法权威”等赠书活动,将大量图书送到了边疆少数民族读者手中,促进了民族地区全民阅读活动,丰富了少数民族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挥多语种出版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40年来,民族出版社充分发挥跨境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优势,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出版机构就《中国读本》《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朝大词典》等图书进行出版合作;将《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等版权输出到欧美国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民族出版社与哈萨克斯坦法兰特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里尔哈萨克文版,是我国民族出版机构首次与境外出版机构合作翻译出版的领袖著作,是民族出版对外交流合作史上的一个重要开端。
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出版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得益于科技进步和出版创新。在新时代,民族出版社将继续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