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至12日,以“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第二届南方民族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论坛由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江苏大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实践、南方民族与社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民族工作实际,在创新民族理论政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理论上回答了两个根本问题——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问题,并在实践上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如何促进民族发展、如何协调民族关系。在明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角度,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发展繁荣。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康基柱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坚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政策自信。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正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丽萍也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分析,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意识形态理论,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引导社会各阶层、增强自身号召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的议题,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璐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点。我国的民族工作就是围绕着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来开展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共同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坤新、副教授孟凡东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置“民族团结进步节”,并从“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的重要基础”“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利益的出发点”等多个层面论证了设置“民族团结进步节”的重要意义。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梅通过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梳理,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她指出,只有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才能准确认知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才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围绕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理念和实践,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周光俊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维度与视角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民族事务治理的概念议题与理论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治理的主题与方向。熊坤新在题为“习近平治藏方略探析”的发言中指出,认真学习、研究和探析习近平治藏方略,对切实做好西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虎生在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认识宗教属性、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许多明确指示和重大部署,包含了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确立了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战略部署,强调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的行动指南。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南方民族与社会发展的议题进行了交流。复旦大学副教授何爱国在题为“南方少数民族小康之路:习近平在闽东的探索与思考”的发言中指出,各民族平等团结与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发展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南方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对国家的和谐建设意义重大,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地区对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探索和思考,成为今天指导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思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慧卿对苏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社区的民族特色文化体育项目保护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民族特色文化承载着社区的历史记忆,是联结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关系到社区文化本真性与多样性的保持,需要传承和保护。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余竞通过挖掘百色起义“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核心精神,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百色起义精神在百色革命老区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来自云南德宏职业学院的贾玉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指出在云南边境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