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飘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真达锅庄
夜幕降临,优雅的锅庄舞、轻盈的弦子舞、彝族的达体舞以及快节奏的现代健身舞等,汇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情歌广场上,情歌广场成为民族歌舞的盛宴之地。在甘孜州各县市每天都可以看到各民族手拉手、围成圈跳舞的场景,他们中有穿藏装的藏族同胞,也有彝族、汉族等其他民族,有当地的居民,也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不管来自哪里,来了就是朋友,就是多民族和谐相处大家庭的成员。
迷人的风光、丰富的藏文化以及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甘孜州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我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孜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族、汉族、彝族、回族、羌族、纳西族等20多个民族,建州68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甘孜州对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康定市商贸会上推销产品的外国朋友
在甘孜,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由来已久。历史上这里曾是西北游牧民族向西南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地带,也是几百年来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枢纽。这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演绎过无数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康定市茶马古道雕塑群似乎在默默讲述历史上汉藏民族茶马互市、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甘孜时,甘孜藏区人民为支援红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历史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在康区留驻和经过时,丹巴、道孚、炉霍、甘孜、新龙、雅江等地区人口不足10万,年产粮食不足1亿斤。红四方面军4万余人在这一地区停留了5个月,红二方面军从入境到离开约2个多月。如果以最低标准每人每天消耗1斤粮食计算,红军约需消耗粮食近900万斤。也就是说,康北几县的人民,人均为红军供应了约90到100斤的粮食。这里还不包括牛羊、酥油、盐、糖等其他物资。红军北上后,甘孜人民又为保护留下的红军伤病员做出了最大努力。195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高度评价甘孜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指出甘孜藏区人民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
心怀喜悦忙丰收
朱德总司令与甘孜白利寺格达活佛的友谊成为佳话、康区和平解放的壮举、对口援藏支边建设的深情厚谊等,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华章。为传承与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2014年5月,甘孜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州情,按照三年创建、四年提升的要求,作出了举全州之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的意见》《甘孜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实施方案(2014—2016)》《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测评指标体系》等指导性文件。颁布实施《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提供人力物力,按州级100万元、县市级50万元、乡镇1万元、村级0.4万元的标准落实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甘孜州确定每年9月16日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节”。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八进”,即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进军营、进市场,以及“万人签名”、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宣传覆盖率。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展板等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互观互检”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全州5.39万名公职人员与21.31万户农牧户,1744个机关党支部与2679个村(社区)党支部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对子。广大干部职工倾情倾智走村入户,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民族团结教育进村
巴塘县在县城广场制作流动宣传文化墙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
用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团结,孩子们从小就有各种机会接受民族团结教育
如今,在甘孜依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在十几天的采访中,记者遇到很多扎根藏区的第一书记和援藏干部,他们克服高原缺氧、生活不便等困难,与当地老百姓一起生活在农牧区第一线,他们如穿针引线般,带来技术、资金,使藏区农牧民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致富路。成都市双流县发展和改革局援藏干部易辉帮助当地群众发展产业,结下了“双(流)巴(塘)一家人•藏汉一家亲”的深情厚谊;理塘县雄坝乡党委书记格桑卓玛,招商引资7000余万元,帮助发展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业,带动全乡各族群众发展生产奔小康;道孚县瓦日乡孟拖村支部书记高绒翁青,十余年如一日,用自学的医术为群众治病;雅江县河口镇三道桥村村民马仲康发动村民修通3公里致富路……甘孜州采取典型现身说法的活动方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人物毕世祥、菊美多吉、袁雅逊等先进事迹宣讲活动4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
组织医务人员送医送药到寺庙
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的村干部走访91岁的牧民易地搬迁户民子拉姆(右二),老人说定居后他们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甘孜州308名援藏专技人才与915名本土人才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制定帮带措施,创新开展“援藏干部人才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组织全州519名援藏干部人才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共682户,开展实地走访1236人(次),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 234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文化旅游、藏药等支柱产业,签订合作协议123项,签约资金85.7亿元,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对口援藏工作积极搭建了内地与藏区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平台,不断厚植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根基。
甘孜州注重保护民族文化,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
康定市塔公乡江巴牧民新村大力发展养殖
生活富裕了,服饰也越来越华丽
人们充分享受着和谐稳定的生活
甘孜州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州有2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8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此外,还有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社区),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00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76个单位荣获全省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的硕果就像格桑花,尽情地在甘孜大地上绽放。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