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区域自治  > 详细页面

大化县庆特别报道之八:大化30年,“数”瑶乡巨变 ——“粤桂媒体大化行”之自治县30年成效纪略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百家号 2018年11月27日 阅读量:

  为进一步营造大化瑶族自治县30周年县庆氛围,宣传推介大化,提高大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在30周年县庆到来之际,由大化县委宣传部主办,广东德谦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粤桂两地媒体共同参与的“粤桂媒体走进大化”围绕“脱贫攻坚、旅游发展、康养美食、城市建设、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采访活动。

粤桂两地50家媒体61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县参加“县庆30年 喜看新变化——粤桂媒体走进大化采访活动”(广西新闻网)

  记者随采访团走进大化镇春兴生灵生态养殖场、广西大化康丰七百弄鸡育种专业合作社、大化蓝兴无公害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化电厂、大化生态民族新城农民工创业园、大化电商城、达吽美食小镇,品大化长寿美食,走七百弄八里九弯,登千山万弄观景台,入七百弄布努瑶族人家,看天下第一弄,见证瑶乡30年巨变。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带来的农村的大变化,大化县不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实施县城区“两纵六横”主要街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县庆项目建设大会战。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民族新城一、二期工程和拿银、古江安置区建设,配套建设美食广场、美食步行街、休闲酒吧街等功能区,完善市政广场、医院、学校、车站、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拓展城区框架,着力将安置区打造成集“搬迁、安居、文化、就业、商业、旅游”于一体的新城区。同时,紧紧围绕民族文化、长寿文化、美食文化、奇石文化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县庆契机,配套建设了民族博物馆、奇石美食文化园、红水河水族馆等设施,不断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繁荣的发展。此外,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对岩滩、都阳、北景、古河、雅龙等5个乡镇的风貌改造,打造乡镇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乡镇品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秀美大化新貌(大化县委宣传部 供图)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大化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20.71万人下降到去年底的7.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64%。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六大方面的成效:一是该县成功打造了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示范项目,大化累计投入30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拿银、古江等16个县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已有2768户12728人搬到安置点居住。二是创新开展校准提质“十个一”,全面核查扶贫对象漏评、错评、错退等问题,提高扶贫对象精准率。三是持续开展大接访大回访活动,提升扶贫工作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四是开展了“沉底靠前,逐村研判”工作,精准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是出台了最严扶贫政策,以从上到下连带扣绩效奖的办法推进“三个全覆盖”,即推进有劳力贫困户家庭增收渠道全覆盖、贫困户住房保障全覆盖及公共服务保障全覆盖,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质量。六是结合“精准脱贫攻坚”战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新建或改扩建硬化屯级道路512条932公里,73007名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缓解。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00处,家庭水柜2848个,解决了44548名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危房改造5369户,24000多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贫困户劳动力在农民工创业园内的加工厂上班

  旅游开发风生水起

  被称为“五区八乡”的大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质奇观、红水河百里山水画廊、岩滩湖光山色景区、大化彩玉石、大化和岩滩两座国家级大型水电站以及浓郁的壮瑶民族风情,构成大化“美景、美食、奇石、养心、养生、瑶乡”等资源特色。

  从2008年开始,大化把旅游业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后又以“康养福地·美食之乡”为发展定位,打造红水河长寿特色全域旅游。近年来大化县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办法,每年安排20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目前全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2处,三星级农家乐7家,旅游宾馆饭店168家,总床位5004张,旅行社及分社2家。2015年至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分别为96.86万人次、118.34万人次、144.4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8%、20%、22%,旅游总消费分别为9.84亿元、14.14亿元、18.07亿元,分别增长22%、29%、27.79%,并持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有“天下第一弄”美誉的甘房弄如今通了“天梯”

  乡村振兴举措有力

  除了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以奠定小康社会基础,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创建全国康养美食旅游目的地,呵护绿水青山生态家园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外,大化主要通过狠抓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推动乡村振兴。

  至2017年底,大化核桃种植总面积23.79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6.0674万亩,“三特”水果5.23万亩,油茶0.52万亩,糖料蔗7.05万亩,桑园0.881万亩,肉牛出栏1.95万头,肉羊出栏2.64万头,香猪出栏3.6094万头。其中,七百弄鸡、淡水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逐步形成“三区”产业布局,在石山区重点发展七百弄鸡、大化白玉薯、山葡萄、核桃等特色种养业;在库区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及旅游业;在城镇区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电商、旅游、三特水果等产业。

媒体记者在采访山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了解扶贫产业

广西大化县发展七百弄羊养殖助力贫困户致富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大化县在巴怀农民新城建成了中国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着力构建红水河流域电子商务中心。建成线下生态食材交易中心,为扶贫产品提供展示、销售基地并搭建线上商城销售产品,拓宽扶贫产品对外展示渠道。对接了红水河流域140个商家,上架了71个商家共230多种商品。通过线上平台,促使扶贫产品获得更广范围的宣传与推广。2017年,该县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入驻电商城的广西汇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与雅龙、古河、六也、羌圩、大化(镇)、北景、板升、都阳8个乡镇签署签约订购8类农产品,订单总额达2000万元。

大化电商城负责人向媒体记者介绍大化电商发展情况

  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化大力发展生态食材和美食产业。目前已有“大化大头鱼”“七百弄鸡”“七百弄羊”“大化白玉薯”等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2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3.9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5万多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1.05万亩,种植“三特”水果面积达5.23万亩、糖料蔗7.05万亩。此外,拥有旱藕粉、豆类、火麻、红皮花生等一批生态农产品。2017年,大化县荣获“中国绿色食材基地”称号,被自治区农业厅、财政厅确定为“广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县”。

美食的吸引力将助推旅游发展

  大化生态特色优质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特色美食、旅游、电商的融合发展。在2017年南宁·东南亚国际美食节美食大赛中,大化县荣获22个奖项,成为获奖最多的县份。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