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岁月留痕  > 详细页面

抗日队伍中的西安穆斯林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马新芳 郝迎利 董娜娜 2018年11月06日 阅读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马正卿在图书馆门前和子孙合影留念。右二为马正卿老先生。右门上的牌匾写着:陕西省回民抗日救国协会。左牌匾写着:陕西省回民抗日救国图书馆。左墙黑板上写的是《抗日十大纲领》。 (资料图片

  行走在抗日救亡的队列中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西安各界的抗日救国运动如火如荼,到处是民族团结救亡的热烈景象。在一些回族爱国人士的倡导下,12月14日,回族同胞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回族代表大会”,大会呼吁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共赴国难。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同胞。

  1938年9月13日,陕西召开了有数万人参加的西北回民“献旗”大会。9月23日,《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在西安召开的这次盛会。

  日寇在侵华战争中虽然始终未能实现西渡黄河、打过潼关、侵入关中平原的野心,但日军战机对西安地区的狂轰滥炸,特别是1938年11月23日,日军在回族开斋节期间对清真寺的野蛮轰炸,造成了重大伤亡,激起了全国回族同胞的极大愤慨。

  为陕北精心选购优良骡马

  西安骡马市场是西北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它一方面为农业牲畜物资交流服务,另一方面还为军用战马、军用物资运输的驮骡需求服务。

  当年骡马市场的马、刘、兰、金、穆、米六大经营户,都积极参与了支援陕北红军、八路军选购战马与军用载重驮骡的活动。抗战时期,西安东门里一家油坊,是中共地下工作联络点,专门负责与陕北的联络及物资供应工作。马市上的马明章、马克武、马培善与其保持秘密联系,交易员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为陕北选购驮骡。把选购的驮骡送到三原、淳化,在那里由从陕北下来的人接应走。根据红军需要大量好驮骡的情况,马培善等人凭借长期交易牲口的经验,利用“赶会”的机会,专门从河南灵宝、陕州,为陕北边区一次就选购了千余匹腰筋、腕筋健壮有力的骡子。

  抗战期间,西安骡马市的回族同胞们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给陕北购买好驮骡六七千匹,军马600多匹,有力地支援了陕北红军。

  保证抗战时期的军需民食

  杜秀升是抗战时期贡献较大的回族实业家,他原是河南省总商会会长,1935年,在西安创办西北最早的现代化面粉厂——华峰面粉公司。开封沦陷后,几经辗转,杜秀升到了西安。1941年,杜秀升任陕西省面粉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他领导西安的华峰、成丰、福豫、和合,宝鸡的福新、大新,汉中的新和蔡家坡等面粉厂,统一接受当时政府的军粮生产任务,给各厂分配生产指标。为了保证军需任务,他经营的华峰公司挖掘潜力,使日产面粉从4000袋提高到6000袋,并研究出少量的一等粉和麦精,供给来华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国第14航空队的飞行员。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相继失陷后,大后方的整个军需民用的粮食,主要依靠四川的大米和陕西的面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杜秀升领导陕西各面粉厂,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需民食。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日用物资极为短缺,特别是药品供应,更是奇缺。这时,陕西的一些回族商人,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敌战区采购物资,以解陕西市场的燃眉之急。为了安全,他们常常先把货物存放在沦陷区的清真寺,然后再在当地回族的帮助下,把货物偷运过火线。1942年春,陕西回族商人存放在安徽蚌埠太平街清真寺的物资被日本宪兵发现,日寇不仅抢走了全部货物,而且逮捕了该寺的阿訇、乡老及西安回族商人30余人。日寇对他们严刑拷打,该寺李阿訇被折磨致死。其余人经多方营救,才幸免于难。

  用文化活动鼓舞抗战士气

  马正卿,雅号“牌牌马老”,毕业于长安少墟书院,中国同盟会会员,陕西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是陕西回族抗日爱国知名人士。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师端为振兴回教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利用大学习巷9号家舍临街门面房,创办回民图书馆,于右任、邵力子、李墀曾题写馆名。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正卿将图书馆更名为“陕西省回民抗日救国图书馆”,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一到下午、晚上,很多人都赶到图书馆去了,看书呀,听演讲呀,热烈得很!”当年家就住在图书馆隔壁的海震山老人还依稀记得,那时候图书馆的门前贴着各种宣传抗日的标语,每天晚上都有进步人士向回族群众宣传全国的抗战形势,反响很大,激起了广大回族群众的抗战热情。

  1936年12月12日,马正卿参加“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任该会宣传团团长,参加西北各界在西安革命公园召开的民众大会。他是登上誓师大会主席台的回族代表,结识了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这一时期,张、杨二将军特地派员用专车给陕西省回民抗日救国图书馆赠送《小学生文库》、《抗日歌曲集》等书刊2000余册;党的地下工作者宋绮云家在庙后街,距离图书馆很近,经常给馆室送来各种报刊。为此,马正卿在图书馆门前墙壁上新添了阅报栏,每日坚持更换,供群众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关心抗日战争形势。马正卿还旗帜鲜明地在图书馆门前公开张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使古城为之震惊。这样一来便吸引了更多的读者驻足观看,很受民众欢迎。后来,周围的民众便把这座图书馆敬称为“报馆”,这个名字一直传叫至今。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8-31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