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理论  > 详细页面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朱伦 2018年10月23日 阅读量:

  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曾导致许多国家长期执行民族同化政策,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单一文化主义观念支配下,以主体民族的文化来同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少数民族对这种文化同化政策的抵制和反抗持续高涨,迫使有关国家政府和主流社会不得不改弦更张,转而承认文化多样性,采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还在公开坚持实行文化同化政策;相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语),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官方的普遍宣示,并被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即使像法国这样历来强调统一性、不承认少数民族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存在的国家,现也开始承认和接受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最近,法国允许本国巴斯克人地区与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地区合作开展复兴巴斯克语言文化的活动,以及限制本国穆斯林妇女在公共场所戴面纱的“头巾事件”不了了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持续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量;现代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纳了不同民族,自然也就包纳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和谐共存。这是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基于这个认识,对少数民族文化由歧视、消除或同化转向承认并扶持其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民族政策的主流。但是,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借多元文化主义之名而夸大文化差异、加深民族隔阂乃至撕裂社会的行为,在世界各地也时有发生,这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有关国家政府的注意和反思,以至于有学者将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与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特殊论”联系了起来。在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中,民族文化政策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最复杂、最敏感、争议也最多。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自“启蒙运动”以来不仅在欧洲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世界范围也一样。与这个话题相关联的是普世主义和民族(地方)主义的思想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同化与反同化之争。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差异,采取正确的民族文化政策,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来说既是一个精细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需要人们继续进行探索和认识。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为协调内部民族关系而采取的一整套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举措在内的政府主观施政行为,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基本目标,而最高目标则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关系互动的自由与和谐,树立作为现代国家的良好国际形象。政府的主观施政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执政者对民族关系的实质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是否有智慧和有勇气根据民族问题的发展及时正确地调整民族政策。

  回顾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各国的民族问题是如此复杂和凸现,一度令世人彷徨不安;现在,经过十多年的释放和沉淀,各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表现人们看得比较清楚了:除少数极端分离主义组织外,世界各国少数民族问题的主流诉求不是分离独立,而是要在所在的国家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与以往被动期待甚至是逆来顺受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现在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坦白和高调诉求的态势,并且得到了世人的普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做适时适当的调整就是必然的了,这种调整的基本趋向只能是努力追求“仁政善治”。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2007-6-22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