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四把街全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四把街民居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四把街民居的堂屋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九万大山(贵州高原边缘山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余脉地带,在数不清的溶岩石洞所构成的喀斯特地貌中,青山环绕,层峦叠嶂,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长廊。这长廊里小坝子星罗棋布,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勤劳聪慧的仫佬族人就生活在这里。
仫佬族传统民居大都为一排三间,概括地说就是二层、二厅、四房、七门、八窗的矮楼房。窗口不设窗扇,而用双层立式木制窗栅,可左右转动,既采光又能遮光。在正屋前面建有依风水决定的、朝向不同的门楼,并与围墙紧连,中隔天井,与正屋构成整体。
正堂与后厅有泥墙相隔,左下方开一小门进后厅、出后门。正堂内的摆设布置十分讲究,面对大门的正壁上方设有木制神龛。厅中有八仙桌,只供年节和宴请宾客进餐用,矮方桌则是日常家人进餐使用的。
厨房多建于天井一侧,挖地炉,烧煤炭。地炉是每个仫佬人家特有的、不可或缺的取暖、做饭的生活设施。仫佬族人烧地炉缘于当地盛产的无烟煤,早在清代嘉靖年间就有使用的记载了。地炉一天到晚不熄火,打开炉灶可煮饭做菜,水坛的水始终是热的。冬天堂屋暖融融的,他们坐着用稻草编成圆桶形的矮草墩,围炉烤火取暖。春夏大雨连天的时节,采收的粮食在堂屋楼阁上很快被烘干,不会发霉变质。因为地炉不占空间,不少人家还保留着,虽然都用上了液化气和家用电器,但在潮湿季节他们还会点上地炉,或取暖,或驱湿气,或温水,只是都换成更方便、干净的蜂窝煤了。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