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宗教人物  > 详细页面

德才双馨 一代师表 ——纪念马坚逝世40周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高占福 2018年10月08日 阅读量: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醒中华大地。我国现代著名的阿拉伯语言学家、宗教学家、翻译家、教育家,著名的回族学者马坚教授怀着刚刚平反的喜悦和不尽的遗憾辞世,享年72岁。40年后,在我国社会已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缅怀马坚爱国至上、勤于治学、培养桃李、学术斐然的一生,感受马坚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学养深厚的学者

  马坚出生于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中学毕业后,在家中坚持自修阿拉伯文。后来历尽艰辛,跋涉几千里,来到宁夏固原,投师于当时西北著名的经学家虎嵩山阿訇门下学习经学知识,打下经堂教育传统的经学基础。后又到上海,在著名伊斯兰学者哈德成主持的上海伊斯兰师范学习,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经学水平和阿拉伯文水平。1931年12月,他经中国回教学会选派,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的成员到达开罗,先后进入埃及艾资哈尔大学(预科)和国立达尔·欧卢姆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在埃及求学期间,他生活非常拮据,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大学每月发的2埃镑助学金。但他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加倍努力,勤于治学。在埃及期间,他将埃及近代伊斯兰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卜笃的名著《回教哲学》翻译成中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受到广泛好评。同年,他还应埃及回教联合会之请,讲演中国伊斯兰教共12个专题,后以《中国回教概观》印成单行本出版,受到中外穆斯林读者的欢迎。1936年,马坚又翻译了《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由上海中国回教书局出版。1938年1月,他翻译的《回教真相》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51年时,已修订出6版,显示了这部学术译著的生命力。同时,在埃及求学期间,他先后把中国的《茶神》《河伯娶妻》《中国格言》等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发表。特别是把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译成阿拉伯文,并在开罗出版发行,显示了由中国伊斯兰教传统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回族青年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治学的精神。

  一部传世的汉译《古兰经》

  《古兰经》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我国《古兰经》的汉译始于清代中期,云南回族人马德新的《宝命真经直解》和马联元的《亥听译解》,被公以为是《古兰经》在我国的最早汉文选译本。而汉文通译本的问世,是在民国时期。主要有:1929年12月,铁铮译《可兰经》;1931年3月,姬觉弥总纂的《汉译可兰经》;1932年2月,王静斋译《古兰经译解》;1943年,刘锦标译《可兰经附传》;1947年8月,杨敬修译《古兰经大义》等。但由于译解等种种原因,除了王静斋的《古兰经译解》被中国穆斯林社会认可,其余译本并不被中国社会所接受。马坚在埃及留学8年,先后获得了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和高等语言师范学院的毕业证书,圆满完成了留埃学业。1939年夏,马坚从埃及回国后,不论是在云南还是在上海,他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翻译和注释《古兰经》上。1940年,他在上海与伍特公、沙善余、哈德成等人合译了文言文的《古兰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坚在上海无法坚持下去,便回到家乡,独自翻译白话文的《古兰经》。后来,他到了昆明。1946年,又到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译经,历经艰难曲折,终于完成了这部译作。1949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古兰经》上册(8卷译注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古兰经》汉译本。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他的《古兰经》全译本;1995年经修订后再版;1986年,科威特出版该译本的复印本;198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随《古兰经》阿拉伯文原文一起出版,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2015年,经征得马坚家人同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将该版本再次进行了校订,正式向中国穆斯林社会推荐使用。可以这样说,马坚译《古兰经》是用中国穆斯林的认识和理解,诠释具有本土特色的成功范例,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穆斯林社会普遍认可的最佳中译本。

  这部《古兰经》是马坚的心血之作,耗尽了其大半生的精力。其夫人马存真女士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等到子实(马坚,字子实)1978年春天重新整理幸存的《古兰经》手稿时,他的身体已经相当衰弱了,只剩一只眼睛还勉强有点微弱的视力。他当时只能躺在床上,由宗教研究所派来的助手帮助,对全部《古兰经》译文作最后一次的修润。就这样,一直工作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令人万分痛惜的是,百花齐放的春天刚刚来临,国家正需要他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没等到《古兰经》全译本正式出版,就猝然离去了。”我国著名学者白寿彝先生对马坚译《古兰经》给予高度评价:“在‘忠实、明白、流利’三者并举的要求下,我相信,这个译本是超过以前所有的译本的……这个本子的出版,将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伊斯兰研究工作、中国翻译工作上的一件大事。”

  一个坚定的回族爱国者

  马坚一生坚定地热爱祖国。他在埃及留学期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和留学埃及的全体中国回族学生,于1939年初组织朝觐团去麦加,团长是庞士谦,马坚为副团长,一行28人,一路走,一路宣传,揭露日伪派去的伪朝觐团,宣传我国的抗日政策。到麦加后,对伪朝觐团晓以民族大义,斗争有利有节。回埃及途中,马坚把他为朝觐团拟就的《告世界回教教胞书》寄国内外报刊发表,同时在回埃及的船上发表演讲,揭露日本侵华真相,博得各国穆斯林的同情,表现了青年马坚热爱祖国的英雄气概,成为其一生的光荣。1949年后,马坚在报刊上连续发表文章,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无论是政策性文章还是学术性论文,他都强调民族团结,呼吁广大回民群众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同时,马坚积极参加筹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成为发起人之一。在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间,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各方面事业建设。由于马坚的杰出成就,从1954年到逝世前,他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委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马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的需要,他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陪同接见外宾,促进中阿友好交往事业的发展。

  马坚在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30余年,他以自己勤奋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

  今天,我们缅怀马坚,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他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相信随着岁月的流失,人们会更加珍惜马坚留下的文化和精神遗产,珍惜他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治学原则给后人留下的丰硕成果。正如马坚的弟子、我国著名中东问题和阿拉伯语专家朱威烈教授在《马坚传》序言中讲到的:马坚先生以他的业绩证明,他是那个时代的学科带头人,他奠定的基础正在造福后人,而且必将在新的世纪继续放射出熠熠光彩。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