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国外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2011年世界民族问题前瞻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叶江 2018年08月29日 阅读量:

2010年1月15日,阿富汗坎大哈市的一个女孩。资料图片

2009年8月23日,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党”成员在首都摩加迪沙郊外进行训练。资料图片

2010年1月10日,苏丹南部一些部落的民众在喀土穆举行活动,庆祝苏丹北南内战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5周年,表达他们支持国家统一和反对南部地区分离的立场。资料图片

2010年4月7日,数千名反对派示威者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集结,与维持秩序的警方发生冲突。资料图片

2007年9月12日,伊拉克巴格达街头一名少年手举反美标语抗议。资料图片

  大趋势: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2010年12月2日,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的顾问,现任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人类安全研究项目负责人安德鲁·麦克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09至2010年人类安全报告》。这份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后,国际冲突明显减少,本世纪发生的国际冲突年均不到1起,而上世纪50年代则为6起,同时冲突死亡人数也比冷战时期大为减少。另一方面,以国家为基础的武装冲突,即交战各方中有一方为政府的战争,其中包括内战,虽自冷战终结后也大为减少,但是这类武装冲突数量却从2003年起,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峰值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并且这类冲突的死亡人数也相对较少。然而,值得警觉的是,即便如此,自2003至2008年,以国家为基础的武装冲突数量已经增长了25%,这也就是说,近年来这类战争的增长势头不减。

  根据《2009至2010年人类安全报告》的分析,近年来之所以会形成以国家为基础的武装冲突呈上升态势,是因为美国发起的所谓“反恐”战争导致了宗教暴力在诸如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索马里、尼日利亚、黎巴嫩、塔吉克斯坦,乃至俄罗斯的南部等地延绵不断。但是,实际上在这一系列宗教暴力的背后还有着明显的民族冲突因素。这也就是说,世界民族问题与自2003年以来全世界以国家为基础的武装冲突数量的上升有相当大的关联。或许,对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代”——2011年的世界民族问题作前瞻性讨论需要从这样的视角切入。

  毫无疑问,进入2011年后的世界民族问题,尤其是各国各地区的民族冲突问题依然高度引人关注,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冲突都会导致人类的安全问题,即民族冲突是当前世界各类战争的重要根源之一。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进入21世纪后世界民族问题的烈度,也就是世界各地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与上述《2009至2010年人类安全报告》所描述的整体人类武装冲突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但从全球层面看,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则又有明显回升。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这一大势,基本决定了2011年世界民族问题热点的总体走向,即全球民族冲突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总体下降,但局部民族冲突频仍。

  焦点之一:非洲

  毋庸置疑,非洲将是2011年世界民族问题研究者和关心者们所要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从东非的苏丹、索马里到西非的科特迪瓦、几内亚、尼日利亚,以及中非的津巴布韦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都存在着极大的内部民族冲突的隐患,并且这些国家在2011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十分易于点燃剧烈的民族冲突火焰。

  根据2005年苏丹相关交战方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苏丹南部地区将于2011年1月9日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该地区是否从苏丹分离出去。与此同时,位于北南分界线中段的阿卜耶伊地区也将举行公投,以决定该地区属于希望分离的南方还是苏丹中央政府所在的北方。如果公投能顺利进行并且公投结果能被各方接受,苏丹就能保持和平。但是,一旦公投进行得不顺,其结果被任何一方所拒绝,那么以阿拉伯人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苏丹北方人与以黑人为主不信仰伊斯兰教的苏丹南方人之间将发生激烈的民族冲突,同时将极有可能引发目前保持脆弱稳定的达尔富尔地区的阿拉伯人和黑人之间的民族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苏丹陷入内战并引发周边国家的军事介入都是极其可能的。同样地处东非的索马里,因2010年12月19日主要反政府武装组织“伊斯兰青年运动”和“伊斯兰党”宣布合并武装力量而势力大大加强,索马里政府军和过渡政府只能在非洲联盟维和部队的帮助下,守住首都摩加迪沙50%的地盘。整个索马里南部依然陷于部落纷争之中,在索马里西北部和东北部自行独立的索马里兰共和国和邦特兰各自维持着内部的相对稳定,但是它们之间则也争斗不断。索马里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解问题在2011年依然是一个令国际社会十分棘手的大问题。此外,令西方国家倍感焦虑的是,“基地”组织正在趁机介入索马里事务,与某些反政府武装交往密切,导致索马里问题未来的走向更为复杂多变。

  2011年伊始,科特迪瓦和几内亚复杂的内部民族问题已经使得世界的目光集中于这两个非洲国家。科特迪瓦和几内亚分别在2010年举行了大选,大选的过程总体平和,但结果却是引起纷争与骚乱。科特迪瓦的两名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代表科特迪瓦人民阵线的洛朗·巴博和前总理、代表科特迪瓦共和联盟的阿拉萨尼·瓦塔拉均在2010年12月的大选后宣布自己获胜,并在12月4日同一天宣誓就职,声称自己是总统。尽管美、法等大国和非盟、联合国不断施压,要巴博退位,让瓦塔拉接班,但巴博毫不让步。被国际社会公认的“合法当选总统”瓦塔拉,只能暂时屈就于高尔夫酒店办公。几内亚在2010年的大选举行了两轮,这次总统选举是几内亚在结束法国殖民统治独立半个世纪之后的首次公开和民主的选举。大选日为2010年6月27日,因没有候选人得票超过50%而进入第二轮投票。第二次投票原计划于2010年10月18日开始,但因种种原因推迟到2010年11月7日。第二轮投票结果在2010年11月17日公布,长期的反对党领袖阿尔法·孔戴宣布赢得选举,执政党候选人塞卢·达莱因·迪亚洛则坚决不承认选举结果,国内发生严重骚乱,当局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其实不论是科特迪瓦还是几内亚,总统选举产生纷争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冲突背景。科特迪瓦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洛朗·巴博为阿肯族所支持,而瓦塔拉则为其他族系所支持,因此科特迪瓦的双总统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内的不同民族间的权力之争。几内亚的情形很类似,孔戴的支持者主要是来自马林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而其对手迪亚洛的支持者则是几内亚第一大民族颇尔族。迪亚洛之所以敢于坚决否认大选的结果,很大的一个因素在于有国内居多数地位民族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西非国家长期以来缺乏公民参与意识,国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不强,因此易于引起将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的矛盾,以至于深刻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分析家认为,在2011年,不论是科特迪瓦还是几内亚,都有可能因民族矛盾而引起政治局势的恶化而导致内战。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已近2亿。全国有250多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有北部的豪萨-富拉尼族、西南部的约鲁巴族和东部的伊博族。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50%,信奉基督教的占40%,信奉其他宗教的占10%。2010年由于政局不稳,尼日利亚中部地区民族和教派发生冲突,致使500多人丧生。2011年春,尼日利亚将举行大选,大选的过程和结局目前很难预判,但从其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目前在富产石油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武装叛军与政府军之间的冲突可见,不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尼日利亚而言,2011年都将是一个多事之秋。

  刚果民主共和国有近600万人口,境内民族众多,较大的民族有60多个,分属班图、苏丹、俾格米三大族系。1998年至2003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由非洲多国介入的战争,爆发了导致450万人死亡的大屠杀。目前联合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部署有1.7万名维和军人,执行联合国最大规模的维和任务。但即便如此,在其充满民族矛盾的东部边境地区,以少数民族如胡图族或图西族为主的反政府武装依然不断地占领地盘,与政府争夺资源。为此,地下充满丰富资源如金、钴、铜、钶、钽、铁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十分有可能在2011年继续上演争夺资源的民族冲突大戏。

  焦点之二:中东、南亚、中亚

  除了非洲之外,中东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地区也是2011年世界民族问题的重点。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自然是“经久不衰”的世界民族问题“焦点”。据英国《经济学人》在2010年末发表的文章称,目前以色列与其中东地区邻国正处在不战不和的状态,随着巴以和平进程的每一步失败,战争危险都在不断增加。如果美国不采取弥补措施,中东地区在2011年可能爆发多年以来最具破坏性的战争。更为严重的是以色列多民族、多宗教的邻国黎巴嫩,近来因国际法庭对真主党成员参与杀害前总理哈里里的审判而危机四伏。目前叙利亚和沙特正就此事进行调停,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警告说,如果在叙利亚和沙特努力促使相关协议达成前,国际法庭就宣布真主党成员参与杀害了哈里里,黎巴嫩局势可能会失控。与此同时,黎以边境局势也相当紧张,以军与黎政府军在2010年8月曾在此擦枪走火,2011年是否会因为黎巴嫩国内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的升级而导致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重燃战火是很值得关注的。此外,位处中东的伊拉克虽然经过9个月的激烈争吵在2010年末成立了民族团结政府,但伊拉克在2011年真正实现民族和解依然任重道远。夹杂着民族冲突、教派纷争等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自杀性爆炸可能依然会成为2011年来自伊拉克的主要新闻。

  延续了近10年的阿富汗战争使得阿富汗与其邻国巴基斯坦的民族问题更为复杂和严重。为了尽快结束阿富汗战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向阿增派作战部队,形成对塔利班武装力量的对比优势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宣布美军将从2011年7月开始陆续撤离,同时加速实施怀柔政策。甚至有报道说,美国开始启动与塔利班的和平谈判,准备让塔利班有限度参与分权。但是,美国让塔利班参与分权虽然会得到阿现任总统卡尔扎伊的支持,因为卡尔扎伊与塔利班成员一样都是占阿富汗人口40%的第一大民族普什图族人,但是却会引发以阿富汗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为主的北方联盟的不满,甚至使其可能重新武装,阿富汗的民族问题会更加复杂化。在巴基斯坦,以北方少数民族普什图族为主建立的巴基斯坦塔利班随着美国阿巴新战略出台后,与阿富汗塔利班的联系更加紧密,顽强地抵抗着由美国直接支持的巴基斯坦政府军对其的清剿行动。由于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塔利班都是普什图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结合体,它们共同充分利用普什图习惯法的不屈从外来压力、热衷血亲复仇、为本族人提供义务性帮助及为信仰而战等传统,不断地用高度政治化且组织性较强的军事力量攻击阿巴两国的政府军,并且在巴基斯坦的各大城市制造恐怖袭击,致使巴基斯坦的政治形势在2011年将更为严峻和复杂。

  与阿富汗相邻的塔吉克斯坦以及稍远一些的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也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民族冲突问题。塔吉克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塔吉克族为第一大民族占68.4%、乌兹别克族占24.8%、俄罗斯族占3.2%。此外,还有鞑靼、吉尔吉斯、乌克兰、日耳曼、朝鲜、哈萨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其他民族。近年来,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反政府组织在邻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极端组织的支持下,不时在塔吉克斯坦境内进行恐怖活动。美国政府目前十分担心塔吉克斯坦会成为又一个伊斯兰武装分子进行恐怖活动的舞台,并且成为国际恐怖活动向整个中亚扩散的通道。这样的忧虑不是没有原由的。2010年6月,塔吉克斯坦的邻国吉尔吉斯坦的南部发生了吉尔吉斯族与乌孜别克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和骚乱,大批乌孜别克族难民涌入相邻的乌兹别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于2010年6月21日发表声明,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发生暴力杀戮惨案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表示严重关切,并且指出这些活动受到有关势力唆使,旨在挑起世世代代友好、和睦相处的各民族的对立,同时呼吁制止犯罪和违法活动。显然,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骚乱会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乃至分离主义势力在中亚的活动以可乘之机,因此,2011年中亚的民族问题颇为引人关注。

  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继续主导全球事务

  从上述非洲、中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民族问题热点的情况可见,2011年将不是世界民族问题风平浪静的一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世界民族问题将会成为2011年全球事务的重点。其原因在于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地区在全球仍处于相对边缘的区域。就目前而言,全球的核心区域为传统大国美欧日以及新兴大国“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和中国。在这些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中,民族问题虽然也不时出现,比如2010年法国大批遣返罗姆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俄罗斯激进民族主义分子与高加索地区移民发生民族冲突也很引人关注,但这些民族问题却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不会成为2011年的主导性问题。总体而言,当前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于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因此只要世界民族问题主要集中于边缘国家,世界民族问题就很难成为2011年全球事务的重点。

  第二,正如《2009至2010年人类安全报告》所分析的那样,本世纪头十年全球的各种武装冲突与上世纪最后十年相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实际上也反映在世界民族问题之中。虽然不能否认,自2003年来世界各国各地的民族冲突又开始上升,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所出现的所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形成的全球性民族冲突高潮相比,目前的世界依然处于民族问题和缓期。这也就是说,处于总体和缓但冲突有所上升的世界民族问题在2011年即便在非洲、中东、中亚等地会形成局部的热点,但是却很难改变全球的和平、发展、合作的总体大势。

  第三,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治理也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广泛展开。简而言之,所谓全球治理是指在全球化环境中对单个国家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所进行的集体努力,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机制。今天,发生在非洲、中东、中亚等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某种全球性影响且单个国家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国际社会会通过全球治理的机制参与解决这些问题,使之不至于不断升级为全球性问题而影响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主题。前文已经提及的联合国最大的维和部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维和行动,以及上合组织对吉尔吉斯斯坦骚乱的声明就是通过全球治理的途径,帮助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热点的范例。

  总之,在2011年,全球解决的机制还将继续在世界民族问题的治理中发挥作用,尽可能地将所有的世界民族热点问题限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中,从而确保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继续主导全球事务的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1月7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