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扶贫开发  > 详细页面

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脱贫共享发展模式的生成与运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金军 王世忠 2018年07月20日 阅读量:

  国家民委自2012年被中央确定为武陵山片区扶贫脱贫联系单位以来,积极履行“加强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职责,努力发挥沟通、协调、指导、推动的作用,先行先试在武陵山片区实施教育扶贫,提高人口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国家民委在助推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方面主动作为,坚持包容发展、多措并举、精准建设,从教育供给侧多方聚力精准帮扶,通过多方受益的共享发展模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内生动力。

  一、坚持包容发展多措并举创新实践

  2014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要求结合不同地区扶贫工作特点,创新扶贫思路和扶贫办法,实施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全新扶贫方式。在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其核心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鼓励多元的包容发展。

  “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融合发展模式。“脱贫先脱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民委发挥委属高校优势,在智力扶贫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全面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安县、道真县,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湖北张家界四县(区),开展了中小学英语、音舞美、体育教师培训和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项培训;中南民族大学为武陵山片区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教师培训、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电子商务培训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班近30期,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通过这些师资培训,保持了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国家民委派出10批次60余名专家、教授,开展了“用知识武装武陵、引智力支援武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被赞为“知识的盛宴、智慧的结晶”。首批派驻湖北来凤县的联络员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龙凤科教示范园区”的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并将科技扶贫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满足了当地群众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探索出“科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解决了科教扶贫脱贫,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动力源。

  “社会扶贫+教育扶贫”协同推进模式。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产业扶贫、资金扶贫、技术扶贫等其他扶贫政策的基础,而且是建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智力保障。因此,应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攻坚行动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造一个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力体系。中南民族大学整合社会、高校、企业和校友资源,募集各种援助资金和教学设施的物资价值近1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学基础建设、开展结对帮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推进“幸福村落”建设等帮扶活动。派驻湖北利川市的联络员组织武汉市民营企业家为利川市中小学购买桌椅、书包,捐赠7万元。派驻湖北五峰县的联络员开展结对帮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从北京华韩集团争取30万元的发电设备,用以改善渔洋关小学的用电问题,并争取社会资金10万元资助50名学生以解决家庭困难。

  “信息扶贫+教育扶贫”互联网加模式。拓展网络教育新路径,提升教育品质,塑造教育的新生态。通过“互联网+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逐步扩大“在线课堂”开设规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利用信息远程技术,可以将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送到贫困乡村学校中去,从而提高乡村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使乡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公平。中央民族大学从办公设施中拿出479台电脑,全部捐赠给湖南怀化所属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校,由此打开了边远山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中南民族大学的多支专家队伍扎根在湖北鹤峰县,研究推进该县智慧商务、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建设,“智慧鹤峰”被列为全县“十三五”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从教育供给侧多方聚力精准扶贫

  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重视度的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以往相比获得明显成效。在武陵山片区,只有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提升其文化素养,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实现教育共享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方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扶贫格局。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是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武陵山片区不断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筹资渠道,在继续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汇集社会资金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面向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是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和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多元扶贫格局。协调有关部门给予贫困地区人口教育扶贫资助,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个人文化素质,使其掌握生产致富的一技之长。通过产学研协同吸引大批民营企业对农业进行开发,通过投资办厂、捐资助学、发展产业、安置就业、改造风貌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拓宽致富门路,改善生态环境,培育贫困地区人口自主发展能力。北方民族大学了解到湖南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特殊教育图书的情况后,向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分期分批捐赠图书,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就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南民族大学组织民营企业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一帮多”的方式,扶助贫困村脱贫致富。

  全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帮扶,更要形成行之有效的体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建立从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确保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上得起学”。各民族高校增设招生计划,专设武陵山民族地区招生计划和奖、助学金,以支持武陵山片区人才培养。在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针对家庭成员中有小孩在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以富余劳动力及青壮年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助力贫困家庭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大连民族大学创新脱贫攻坚帮扶模式,通过牵线搭桥,引进各种资金和人才到贫困地区帮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培训贫困地区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全方位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帮扶贫困地区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是重要任务,民族院校用以就业援助、就业培训为主的扶持方式,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的目标。同时,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宣传力度,让民族院校的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认识到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投身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各民族院校还面向武陵山生源地学生建立起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制度,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正常就业。中南民族大学开展的“1221”行动计划,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当地资源,提高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效率。

  三、共享发展多方受益促进团结进步

  中央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共享发展的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构建起武陵山片区包容性的、共享性的教育发展模式,让“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成为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主旋律。

  共同繁荣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5年来,在国家民委的指导和推动下,“十二五”前4年,武陵山片区共减少贫困人口31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4个百分点。从2012年至今,国家民委分批选派了260名优秀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武陵山片区有关市州和县市区担任联络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把联络员工作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与民族工作部门自身职责和优势相结合,与所在单位和个人业务专长相结合,开展智力扶贫,探索了“教育扶贫奔小康、民族团结一家亲”多方受益共享发展的新路子。

  共同发展中国梦。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的实践使得民族院校在支持地方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找到了研究对象、实践领域和发展空间,形成了一大批民族地方经济社会迫切需要的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实现了校地企合作双向服务、共同进步、共享发展,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减贫、合作与发展模式。中南民族大学“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深入武陵山片区与当地政府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北方民族大学举办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培训班,这些工作不仅促进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文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案例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7-GME010)、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招标课题《五个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SMZY201607)的阶段性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