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分重视出版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丝路书香工程作为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项目,于2014年12月获得中宣部批准立项。几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合作成为热点。据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贸易量年均增幅达20%;在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参展国家达到了28个,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262项。
今年1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在部署2018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时提到,要“深化国际传播,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要突出价值导向,做亮‘走出去’内容。”
2017年9月至12月,笔者有幸以国家外专局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因公出国中长期研修项目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研修了3个月,学习收获颇多,对如何做亮丝路书香工程、讲好中国民族故事,有了一些思考。
融入全新环境,推进中蒙出版合作与选题策划
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认为,学习语言文字有两条途径,一是“习得”,二是“学得”。在国外异文化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学习,可以很好地结合“习得”和“学得”这两个途径,从而在语言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蒙古国期间,笔者的西里尔蒙古语言文字能力得到强化,对西里尔蒙古文同回鹘式蒙古文间的转写、蒙汉双语互译等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翻译和审稿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为了让笔者尽快融入和适应全新的环境,同时发挥笔者蒙汉双语互译的优势,研究院专门为笔者安排了一些翻译、译审等工作。研修期间,笔者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中蒙第二届博览会蒙古国总统哈·巴图图勒嘎贺信》等重要文件从蒙古语(西里尔)译成汉语;承担了由研究院牵头、组织、协调,中蒙两国拟合作拍摄的10集纪录片《成吉思汗与长春真人的会见》的西里尔蒙古文剧本原文与中文剧本译文的对照、译审、修改、部分重译工作;对研究院学者用中文撰写,或从西里尔蒙古文翻译成中文的学术论文进行后期翻译和校审等。
选题策划体现了一家出版社的服务宗旨和出书方向,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老编辑,凭着职业的敏感性,研修期间,笔者一方面留意媒体报道、网络信息,关注各种学术成果发布与新书首发信息,积极参加蒙古国2017年科学技术成果展、蒙古国2017年秋季书展及“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文集丛书”首发式等活动,广泛搜集各种图书选题素材;另一方面,联系了乌兰巴托几家大的出版社和书店,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蒙古国的出版现状及图书市场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广泛收集出版选题素材的基础上,笔者锁定了国外部分文化名人及其佳作精品作为主攻方向,谈妥了匈牙利知名蒙古学家阿格尼斯的著作《1928-1931年中国蒙古地区游记》和《成吉思汗的善良子民》,蒙古国著名翻译家艾克米的译著《百年孤独》,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著名汉学家其米德策耶教授的著作《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中国文化心理》,蒙古国“控马第一人”达娃呼的著作《蒙古马文化百科》等十余种图书从西里尔蒙古文转写成回鹘式蒙古文出版的作者授权。
在出版合作方面,笔者先后促成了民族出版社与蒙古国宝乐尔苏都日出版社、苏云布出版社、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学学院、蒙古国作家协会间的4份合作意向书,以及与蒙古国苏云布出版社间的3份正式合作出版合同,即丝路书香工程翻译项目“中华传统经典故事绘本”之成语故事篇、寓言故事篇、童话故事篇合作出版合同。通过建立合作关系,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学学院将为民族出版社提供学术类选题;蒙古国作家协会保障文学类选题库的充盈;与蒙古国出版社的合作则能实现两国出版资源的互联互通、相互分享,为民族出版社蒙古文图书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中蒙项目合作方面,受中国出版研究院副院长王平的委托,笔者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中国文化经纬》丛书确定了蒙古国的翻译方和出版方,启动了该丛书在蒙古国的翻译出版工作。丛书的第一本《孔子和他的徒弟们》,将由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成西里尔蒙古文,由蒙古国宝乐尔苏都日出版社出版。亲历《中国文化经纬》丛书启动的全过程,笔者收获的不仅仅是协调项目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中蒙合作出版的新思路。
坚定文化信念,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
在蒙古国研修3个月,笔者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民族出版事业发展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首先,坚定了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从严治党的成效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肯定。
其次,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得以繁荣兴盛的根基,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文化经纬》丛书被蒙古国出版社选定,反映出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图书的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该丛书的论题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层级,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民俗等多个领域,能使国外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有较为深切的感受。透过该套丛书,中国文化的生成机理得以清晰显现,中国文化的知识谱系能够一览无余。
再次,坚定了对民族出版事业的自信。民族出版因为其独特和丰富的民族性而引起国际出版界的关注。中国有俄罗斯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30多个跨境民族,这些民族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与境外同一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族出版行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时机,牢固树立“‘走出去’走出特色,‘引进来’引进精品”的创新意识,在出版合作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
做亮“走出去”内容,推进丝路书香工程
“民心相通”是决定“一带一路”建设能否稳定持久开展的社会根基、民众基础。图书出版在促进民心相通、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帮助国内读者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新的作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搭建联通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桥梁,是出版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出版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出版行业面临新兴科技的挑战,出版市场萎缩,图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下降。面对机遇和挑战,民族出版如何“走出去”“引进来”值得深入思考。民族出版社哈萨克文室与哈萨克斯坦法兰特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哈萨克文版,并举办了“友谊的桥梁——中哈文化交流图书展”。这是通过与周边国家版权贸易,让跨境民族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充分释放的经典案例。
就向蒙古国的版权输出而言,加强合作、推动输出、扩大影响仍是不二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国内的出版社可尝试与蒙古国出版机构、研究机构、翻译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出版资源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出版社可以利用国际书展平台实现对接,达成版权贸易和意向。
此外,国内的出版社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一带一路”相关重要国际会议的召开等重要契机,推出相关图书,引导阅读话题,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扩大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