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壮族村,党和政府来关心。干部群众齐努力,齐心同建小康村。山清水秀环境美,林茂粮丰气象新。村风民俗播文明,壮村民居美如画。”这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蚌勒上寨村最贴切的写照。 蚌勒上寨位于平寨乡西部, 属壮族群居村,村内交通便利,是丘北至平寨至广南的必经之路。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蚌勒上寨村壮族妇女在渠边清洗刚挖回的山药
来到蚌勒上寨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风雨桥,12根绘有壮族特色图案的柱子和两排长凳呈现在眼前,“这亭子里的长凳,可供来往村民歇息和歌唱,这是我们2013年改建的。”平寨乡党委副书记王贵华指向桥头说,“这风雨桥前身叫同心桥,是村里70户老百姓筹资建设的,2009年建成,你看桥头那座碑,那是我们的同心桥纪念碑。”
闲暇时,村里的壮族男子坐在风雨桥上拉着弦子吹着笛子,自娱自乐
“壮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好客的民族,我们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王贵华说:“那位年过六旬的何美芬老人在织的火草被,就是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女儿张小兰嫁到外地后,把带去的火草被向外地人乃至外国人推销,受到了一些喜爱传统手工艺朋友们的青睐。”在云南山区少数民族中,手艺是每个人的生存技能、立身之本,没有掌握手艺,甚至就不能婚嫁。云南不生产棉花,当地群众要抵御冬寒,就必须有保暖的被褥,于是,勤劳智慧的丘北壮家妇女就用“火草”(壮语叫“满尾”)充当棉花。火草做成的被子不仅象征着壮族悠远的历史,还是壮族历史文化的传统符号,也是壮族相互认同的标志。
火草被省级传承人何美芬(后)在制作火草线和火草被
村中的妇女不仅善于制作火草被,还掌握着一项做米饭的绝技。壮族饮食文化瑰宝——花糯米饭,在蚌勒上寨的何琼鑫手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出去打工的人多了,慢慢地没有人会做这种米饭了,我喜欢做这些我们壮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食品,目前已经申请了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何琼鑫望着这些自己亲手制作的彩色米粒说道。
花糯米饭的制作人何琼鑫在筛制彩米。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
花糯米饭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中元节、过年也有人做五色米饭。现在我制作的米饭与当地的电商合作,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销售,游客可以买到500克真空包装的彩色米饭带回家食用,非常方便。我们壮族的美食上了‘云端’就是全国的美食了。”介绍着自己做的米饭,何琼鑫很激动。
何琼鑫不仅会制作花米饭还爱好刺绣。她收购有一本百年历史的刺绣图案书,小心翼翼地翻开书来看,有一页竟被制成是可以打开的装碎布片的盒子
壮族村民爱自拍
蚌勒上寨村在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继承与保护,在继承与保护中又不忘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村里壮族人民的生活就像火草被一样结实温暖,像花糯米饭一样五彩斑斓。面对如今的生活,大家笑开了颜,乐开了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