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珍设计的拼布草木染床罩充满现代艺术气息。
王名乐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莲花落。
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让张瑀童找到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可圈可点、至关重要的5年发展历程。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系列活动,将目光与重心转移至传承人的培养,从他们的角度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一批致力于传承非遗的“90后”当上了“主角”,成为了我国非遗传承的重要生力军。
白族扎染艺人张梅珍:把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技艺
2017年3月,由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刘晓蓉策展的“桃花源记——2017年中国非物质纺织文化遗产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展。此次展览选取了彝族和傈僳族火草布织造、傣族织锦、哈尼族葛藤编织、纳西族编带、白族扎染、彝族刺绣等6种云南少数民族工艺进行展示,场面十分火爆。
毕业于云南民大艺术学院美术系染织工艺专业的白族扎染艺人张梅珍参加此次展览。其扎染制品第一次在国家级舞台上亮相,第一天销售额就超过万元,并与企业达成订制意向。
2015年9月,从大学毕业后,张梅珍便选择了自主创业。2016年1月,她与同学李霁宴合开了一家淘宝店铺——“力卜自制”,专门设计、生产扎染制品。凭借着口碑效应,网店经营一直不错,很快便走上了正轨。
扎染丝巾、草木染床上用品、扎染抱枕套……34个种类上架,为“力卜自制”赢得了相当的人气。来自北上广等地的“文青”通过口碑效应,找到这个手作网店,购买心仪的家居和日用品。
相较于一般的床上用品,张梅珍设计、手作的草木染床上用品价格并不便宜:1.8米×2.4米的拼布刺子植物染手作床罩售价为3200元,1.8米草木染棉麻床上三件套售价为836元,草木染哈尼族手工织棉麻披肩围巾售价为468元。但消费者却很买账,因为每一件商品都可被称为“艺术品”。
“我保持了扎染的所有传统技艺,通过扎染的技法呈现出不同的图案。比如,传统扎染图案都比较大、有些粗糙,我则用了更精致的扎法,呈现出细线图案。染料上也延续传统,以草本植物作为染料。渐变灰是用五倍子染制,渐变蓝是用板蓝根染制,渐变灰红则是用茜草染制。”张梅珍说,在母校云南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中心里,有一间校方专门提供给她的工作室,那里展示着她大量的扎染制品。
与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不同,张梅珍的“手艺”是从大学中习得的。尽管她也会跟随老手艺人学习传统染织绣技艺,但大学教会了她现代的设计理念,这无疑是复兴老手艺的关键。
“虽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手艺,但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突破。如制作了很多日常用品,让扎染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而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时,拓展了扎染的载体,土布、丝巾、皮革等,市场反响都不错。”张梅珍说。
太原小伙儿王名乐:让莲花落“开得更娇艳”
“俺家的猫儿最聪明,听上音乐能跳芭蕾;俺家的猫儿最勇敢,看见老鼠使劲追。俺这是优良品种进口猫,出产就在乌拉圭。”3月1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食品街“懿曲社”内,太原莲花落创始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强的弟子王名乐正在表演。作为非遗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这位90后小伙子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莲花落。
莲花落最早见于南宋,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上世纪60年代初,曹强开始挖掘整理濒临消亡的莲花落,使这一民间说唱形式起死回生,登上舞台。
“太原莲花落实际上就是市井小唱,唱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老百姓的题材。”王名乐说,太原莲花落主体和核心的语言是太原方言。
方言是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舞台上的太原方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为太原莲花落的载体,保护太原莲花落其实就是在保护太原方言。
王名乐坦言,太原莲花落的传承存在断代的危险,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但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从业者太少,而是艺术作品缺乏创新。
“我的创新,就是从一个人表演变成了两个人表演,我和我的同门大师兄李明川两个人搭档。这样的形式更鲜活,有点像相声或者快板的形式,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王名乐说,作为传统艺术表演者,一生最崇高的荣耀就是创作出贴近百姓、贴近时代、贴近人心的作品,就是得到观众的掌声和认可。“我师傅曹强做到了,这也是我的梦想。”
除了潜心创作和表演之外,王名乐现在每天都会在山西省实验小学成立的“太原莲花落培训基地”进行教学活动。
“我不知道太原莲花落能传承多少代,会在哪一代失传,但是我希望在我们这一代,可以让这朵莲花开得更加娇艳。”王名乐说。
保定女孩张瑀童:助力非遗新起航
河北省保定市非遗保护协会执行会长张瑀童,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之所以走上非遗保护这条路,跟我的家庭氛围关系很大。”张瑀童说。
2015年,张瑀童跟老师到保定市易县高陌乡燕子村,探寻省级非遗项目燕子古乐。“乐手不好找,陆陆续续凑了20多个人。领队李炳泉说,平时得出去打工,没太多时间练习……靠奏乐可养不活人。”张瑀童说,那年12月,她组织人给乐队送去慰问金,花两万元给乐手们定做了服装、胸牌。
通过这件事,张瑀童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从此致力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那时,她在大学时开办的家教中心已步入正轨,2015年的预付费会员达到了300多人。“但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也更让我感到快乐,找到初心。我希望通过非遗,唤起更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张瑀童说。
从事非遗工作之初,张瑀童发现,数额不大的慰问救助款对非遗保护可谓杯水车薪,于是她开始尝试组织活动,让非遗自己养活自己。2016年元宵节,她策划组织了未央元宵灯会,邀请了众多非遗传承人参加。同年6月,她又在保定的直隶总督署策划了非遗展演。2017年3月,她在大午温泉度假村策划组织了“华夏神韵非遗文化节”,日均人流量达到了1万人次以上,活动得到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的肯定。
两年多的时间里,张瑀童还带着保定的非遗匠人在全国进行了20多场交流展示活动。在2018平昌冬奥会中国嘉年华活动中,韩方邀请了中方100个非遗项目进行交流,张瑀童经过努力,为保定争取到了5个名额。高阳民间纺织、蛋雕、宫廷布鞋等展品,受到了明星成龙的赞扬。如今,她正在准备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中俄文化嘉年华的活动。因为在平昌冬奥会交流活动中的出色表现,中俄文化嘉年华组委会还任命她为中方负责人之一。
张瑀童认为,非遗可以实现走两条路:产品之路和教育之路。“产品之路很简单,非遗匠人经过包装,打造出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实现批量化生产,最后实现经济价值。”张瑀童说。
在教育之路上,张瑀童带着团队走得更远。他们与非遗传承人一起,精心打造了非遗小传承人系列课程,包括扎染、蜡染、手工风筝、瓷器制作、石雕技艺、造纸术等12个课程,同时组织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