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月2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和河西学院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以下简称“河西走廊智库”)工作推进会暨《中国民族报》“河西走廊专栏”组稿相关事宜专家研讨会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会议旨在探讨和发掘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意义和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河西走廊研究进入公众的视野以及如何发挥河西走廊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主编王彦龙和编辑王剑利博士、外交学院教授施展、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黄达远、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部长安秀梅,以及河西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领域的教师、研究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张汉燚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河西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对进一步推进河西走廊智库建设作出了明确指示。张汉燚指出,河西学院今后将对河西走廊智库的工作开展给予全力支持,努力实现“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的发展目标。
与会专家从中原—边疆互动的视角对河西走廊研究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刻解读。与会专家认为,河西走廊作为最具特色的文明过渡地带,对从边疆看中国、全面审视中国文明历程和国家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民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层次开展对河西走廊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充分体现了河西走廊研究在重新定义相关学科的问题域、确定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形成机理,全面呈现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过程,有助于推动建立符合国家战略的河西学派。
河西学院与会教师对河西走廊研究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围绕河西走廊的骆驼客与商路、河西走廊的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河西走廊民族交往的民族志、从河西走廊看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绿洲道路、河西走廊的民族互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河西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共生、河西走廊的社会治理、河西走廊的商贸网络、河西走廊的生态与其开发历史、河西走廊的社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中国民族报》计划推出的《“从走廊看中国”之河西走廊》系列专题文章提出了撰写思路。
与会专家认为,研讨会的召开,对河西走廊智库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深入总结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中聚集的群众智慧和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解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智库发展面临的诸多任务、挑战和难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并为河西走廊智库与其他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河西走廊的区域研究,引发了专家学者对河西走廊以及河西走廊研究的关注,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河西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功能。会议由河西走廊智库负责人蔺海鲲主持。
研讨会结束后,由中国民族报社、外交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河西学院、民勤县史志办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的《中国民族报》 “河西走廊专栏”组稿专家组,就《“从走廊看中国”之河西走廊》专题系列文章之“河西走廊的骆驼客与商路”“河西走廊的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两个议题的撰写展开了实地考察。专家组赴武威市四坝镇海湾村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王月;赴武威市民勤县看望了98岁高龄的骆驼客中的“驼把式”孙德正,参观了民勤骆驼客陈列室,听民勤骆驼客省级传承人曹宗仁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古代民勤骆驼客的故事、他自己从事骆驼客行业的艰辛经历和如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赴肃南县考察了裕固族定居点、裕固族民俗文化等。此次考察活动,为相关专题文章的构思与写作开拓了思路、提炼了素材,为顺利完成文章撰写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