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集人文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于2017年12月25日起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倾情播映。摄制组历时1年多,走访了9省区,真实记录了黄河沿岸变迁中的古老村庄,力图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解读黄河流过的村庄的文化现象,展现村庄里人们和谐、幸福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乡村梦想,也真实记录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的变革,直面存在的问题。
2005年,当我第一次站在黄河边的乾坤湾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与触动: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形成了一幅天造地设的太极图,甚为壮观。河西岸是陕西土岗乡小程村,对岸是山西永和,苍天厚土,社会祥和,寓意不凡。
更让我内心受到震撼的,是我接下来的采访拍摄——离乾坤湾不远的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白家山村,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小学唯一的老师冯瑞阳正给仅有的8个学生上思想品德课《走出黄土地》。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就是3孔破窑洞,一面红旗,一块黑板,6张桌子,8个学生。
那次采访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我思考:中国农村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出路在哪里?那里的孩子该如何走出黄土地?
斗转星移,10年过后,我萌发了一个想法,拍摄一部反映黄河流域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巨大变革与百姓真实生存、生活状态的纪录片。这一想法得到电视台领导的支持,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得以立项。
对未来农村的思考
去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项数据显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承载中国农民情感的村庄,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两三百个自然村落。这其中,不乏有些古村落。如何让这些村庄在保护与发展中得以生存?如何留住乡愁?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化不出现断层?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黄河在广袤的北方大地纵横驰奔5400多公里,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流入海,天然的大手笔打造了无数的自然景观。坚韧、包容的黄河文化也如这绵延不息的水流,融入了在两岸生活的人们心中。黄河是华夏儿女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根。
春节期间,当大家都阖家团聚时,我们还在村庄紧张地拍摄。当拍摄完毕,准备进入后期制作时,我突然陷入了一种迷茫与困惑:拍摄这个纪录片到底想表达什么?若要客观真实反映当下中国农村的变革,回不回避社会矛盾与现实?如何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整个人时而亢奋,时而焦虑,有时整夜睡不着觉,内心像一条河流,时而平静,时而奔腾。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奔腾的河流,每个中国人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就是黄河的“支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犹如号角,抒发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唱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陕北东渡黄河时,他深情地望着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面对惊涛骇浪的黄河之水,深深地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万水千山,黄河奔流不息;百转千回,沧海桑田巨变。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来自北京的少年来到黄河岸边,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间历炼了7年。当他离开黄土高原时,他驻足凝视黄河,回望这片土地,他在思索如何让这片土地的人们脱离贫困走向富裕。40多年后,他已成为共和国的掌舵人,用黄河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带领人民迈进了一个新时代,他就是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农村的现状,理解农民的疾苦,对农村存在的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与思考——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振兴乡村战略,这是对我十多年前在西部采访时对农村未来忧虑的完美解答。
黄河流域百姓群像
《黄河流过的村庄》纪录片以小切口、低视角、大主题的方式,对黄河流域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融入时代热点话题,如农村房子、教育、就业、婚姻、梦想等,展现社会转型期黄河流域村民真实的生活、生存状态。
在故事选取上,也有“回归”意识,将拍摄对象准确定位在村庄及村庄里的人物上,突出时代感和纵深感,增加对村庄和人物的透视力度。同时,对黄河两岸村庄进行科学真实的调研拍摄采访,关注那些生机勃勃、发展良好乡村的同时,也关注那些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成为空壳村的村庄,反映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真实情况。
《黄河流过的村庄》以百姓视角、国际视角、历史视角、时代视角等4个维度挖掘黄河流过村庄的文化内涵,表达黄河不同的声音,同时突出了三农声音,也不回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纪录片真实地呈现了黄河流域农民、城市打工者、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者、民歌手、基层公务员、乡村教师等等黄河流域百姓群像。为黄河流域的百姓留下肖像,就是为中国人留下肖像;反映黄河流域百姓故事,就是反映新时代的变迁,就是展现行进的乡村中国。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个村庄的故事就是一部民族史诗,每个人都有梦想与追求。纪录片要做到的,就是冷静记录、真实记录、平实记录,单纯表达,为时代留下肖像,这是我对这部纪录片最简要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