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是我国南方分布最广的山地民族,支系众多复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瑶族依靠大规模的分散移动和适应性广泛迁徙游耕于华南及东南亚广阔山区,其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主要居住在山区,有“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是历代瑶族人民在适应自然、与自然和疾病相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而来,并不断受到民风民俗观念、宗教文化信仰、生产生活习惯及汉族中医药学的渗透和影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基础,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医药学体系。
依据瑶族神话传说和山歌可以追溯瑶族医药肇始于原始社会时期,源于瑶族先民的生存斗争需要与生产生活实践,几千年来,瑶族医药的发展经历过迷信鬼神、巫医共存的阶段,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瑶族先民对自然环境不断了解,对动植物的一些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寻找和发现能够防治疾病的药物并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史上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专门的典籍记载关于瑶族医药的内容,其流传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而代代相承,从一些古籍文献和地方志中可以查见一些零星粗略的记载,可从中领略源远流长的瑶族医药发展。《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高辛氏,有老妇,居正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如茧,妇人盛瓠中,复之以盘,俄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这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有关瑶族先民针挑治疗疾病的例子,至今瑶族人民仍广泛地应用针挑治疗风湿痹痛、痧症、痔疮等多种疾病。在《梦溪笔谈》和《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瑶族药物灵香草得记载,“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凡深山木阴湿濡之地,皆可种也,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干之”。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之外,还普遍用于治疗感冒头痛,腹痛腹泻,腰腿痛和皮肤瘙痒等多种疾病,在避孕绝育秘方中,灵香也是一味不可缺少的药物。宋代,瑶族用药已相当普遍,宋·《齐东野语》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翁,以寻药挑菜为乐”。可见在当时瑶族平民妇女都能识药采药。清·道光《肇庆府志》记载:“瑶族长期以来,依深山以居……以砂仁、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
瑶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的思想和实践经验非常宝贵。如古籍《开建县志》记载“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说明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相互传染,也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如瑶家有患重病者,即用茅草打结挂在大门上或在大门横放一根竹杠,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五月初吃药粑等民俗和习惯都具有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产后药浴是瑶族独有的一种洗浴方式,是瑶族民间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独具特色的传统保健医疗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几十年来,相继开展了瑶族医药的调查、整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基本理清了瑶族聚居区药物资源情况,编著了《瑶医效方选编》、《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实用瑶药学》等著作。目前瑶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