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德木勒,女,蒙古族,1945年生,内蒙古乌兰浩特人。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历任内蒙古艺术学校教员、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舞蹈演员,第二届全国青联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五届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等。
1959年,13岁的敖德木勒考上了内蒙古艺术学校,196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她全面地发展了自己,为她日后攀登舞蹈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敖德木勒的素质和舞姿被刚从“牛棚”里放出来的贾作光注意到了。这位中国当代著名舞蹈大师当时虽然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观众,但他那艺术家特有的锐利目光已看出了敖德木勒潜在的才华。他为她精心编导了蒙古族独舞《喜悦》。《喜悦》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女性舞蹈的精华,又十分贴近敖德木勒的艺术擅长和表演实际。《喜悦》的成功激发了敖德木勒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增强了她勇攀艺术高峰的勇气和信心。她意识到,这是她人生艺术道路上的关键时刻,难得的机遇。如果错过了或许永远也不会再有了。因此,她十分珍惜这次机遇,抓紧时间练功,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她有时走在街上,突然寻找起“抖肩”动作的感觉,使路人为之瞠目;回家休息,常把脚放在窗台上,边“压腿”边读小说。她觉得自有一番情趣;去锅炉房打水,她用跑“圆场”的步子,家务、练功两不误;和邻居们唠几句家常还不忘反复练“碎肩”;连节假日也不肯放过。有的朋友来拜年,还看见她在“压腿”……
敖德木勒因独舞《喜悦》而一鸣惊人。贾作光老师曾在中国舞协副主席任上撰文评论《喜悦》:“其舞姿流畅,美丽纯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族妇女雍容大度的气质和端庄质朴的性格。”“当我看到那流畅纯熟的舞步,跑得像浮在水面般轻盈的圆场,使我惊叹不已。她把每个动作都做得干净清晰,两臂摆动犹如一片轻纱,面部表情那么甜畅自如,没有一点造作之处。她把每个舞姿造型都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观众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这种情绪舞,只有通过卓越杰出的演员才能获得完美的体现。”“《喜悦》舞蹈的成功,如果没有演员的深厚造诣,艺术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的。”
她靠什么取得了成功?回答是:靠热爱、毅力和勤奋。一个舞蹈学会、跳好并不难,要跳精、跳绝就难了。前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洛娃说过,“舞蹈是残酷的艺术”。所谓残酷,就是演员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
十几年来,敖德木勒以美的形象、美的感情、美的舞姿、美的旋律表演了独舞《喜悦》、《云》、《雁舞》、《嬉水姑娘》、《敦煌彩塑》、《拍球舞》等。她从内蒙古跳向北京,跳向全国,跳向世界。其舞姿遍及日本、俄罗斯、朝鲜、蒙古、巴基斯坦、印尼、泰国等十几个国家,成为斯琴塔日哈、莫德格玛之后崛起的第二代蒙古族优秀舞蹈家。
她在舞蹈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除了她的身体条件和天赋外,还来自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来自她对舞蹈艺术的赤诚之心,来自她的汗水,来自党和人民的培养,来自贾作光老师的搀扶,也来自她的伴侣沈文奎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爱情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使她更充满了跳好舞蹈的信心。她的丈夫是上海人,在北京舞蹈学校学了7年民族舞专业,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边到内蒙古艺术学校,从事舞蹈教学。他们是同行,更是志同道合。为了支持她的事业,长期以来,她爱人承担了主要家务。她跳过的所有舞蹈都是由她的爱人给她排练,给她指出毛病。沈文奎老师既是她生活的伴侣,也是她事业的知音。
敖德木勒的舞台形象是美的,给观众留下了优雅的印象。在台下她的为人也是美的。生活中,她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她的人品艺德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赏。“舞蹈要练,做人要学。”这是她的人生哲学。没有人格的锻炼,不会有好的舞蹈意识。她向往真善美,也追求真善美。她的舞蹈是心灵的舞蹈。
现在她除了每天练功,参加演出和一些社会活动外,对事业的痴心仍不减当年。她正想着如何去发现优秀的接班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舞蹈人才的培养上。
舞蹈家的艺术青春是短暂的,但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开创的艺术精神却是久远的。敖德木勒,这个名字如今已同优美、豪放的蒙古族舞蹈连在一起,人们将永远记住并享受她散发出来的艺术之花的芳香。
敖德木勒主要作品有:独舞《喜悦》、《鼓舞》、《云》等。
参考资料:
1.中国舞蹈家协会官网;
2.乌兰牧骑网;
3.访谈内容引自颜广明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