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级贫困县学子与北大、清华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总能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
日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微信号推送了《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以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为主要样本,介绍了当地学校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获得了四川名校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理念,实现“低分进、高分出”,甚至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故事。短短两三天,该公众号上这篇文章阅读量就达400多万人次。
“网络直播教学”这块屏幕带来了想象不到的震荡。记者略带煽情的文字,加之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一时间使网络直播教学成为热点话题,让人觉得仿佛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终于有了解药。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将学生考上一本甚至重点高校完全归因于网络直播教学显然有失偏颇。报道中没有提及的是,农村贫困地区考生近年来考入重点高校比例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政策的倾斜。
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区县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此计划又称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历经4次扩招,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名额连年升高,2017年共有6.3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受益。
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寒门学子能否考取重点高校及升学数量的多少,始终触碰着国人的敏感神经。网络直播教学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了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但是,网络直播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代替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应该提醒的是,各地切不可本末倒置,一窝蜂上马一批“网络直播”项目。任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力量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贫困地区还存在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应该统筹兼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