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承人  > 详细页面

陆兰珍的民族技艺传承家庭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5日 浏览量:

陆兰珍的纳福彩绣手工坊荣获自治区级、市级多项荣誉。

  2018年,来自南宁市武鸣区的陆兰珍家庭获得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殊荣。

  陆兰珍的家庭是一个充满了爱和拼搏精神的家庭。2005年11月,陆兰珍的丈夫黄冠宁不幸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但孝顺懂事的两个儿子不愿放弃对父亲的治疗,抱着一线希望四处寻医、筹钱负债为父亲做肝移植手术,终于挽回了父亲的生命。在丈夫生病及治疗期间,陆兰珍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在丈夫身旁悉心照料,目前丈夫已日渐康复。

  孝行天下 创造奇迹

  为了治疗黄冠宁的病,陆兰珍的两个儿子抱着一线希望四处寻医问药,他们卖房、借钱,坚持要为黄冠宁做肝移植手术。当时医疗报销制度不及现在完善,二儿子黄必文的月薪仅2000多元,而治疗费用却高达80多万元,对于这个家庭无异于天文数字。但是一家人从未言弃。黄冠宁自觉拖累家人,一度拒绝吃药和治疗。二儿子黄必文发现后,就鼓励父亲说:“你才50多岁,我们要治好你,希望你能看着我结婚,那样我才是最幸福的。”儿子的孝顺最终感动了父亲,黄冠宁也想看着二儿子成家立业,于是开始积极服药和配合治疗。

  父亲黄冠宁手术时,黄必文正巧在外地出差,要赶回南宁陪父亲手术的他因为买不到直达车车票,于是辗转9趟车,半夜终于赶到南宁。或许是孝行感动了上苍,黄冠宁的手术成功了。此后黄冠宁住院长达40多天,陆兰珍和大儿子黄必多倾其所有为黄冠宁做了后续的治疗。面对每个月7000多元的治疗费用,已有一份好工作的二儿子黄必文在下班后还做了很多份“副业”,中午摆摊卖玩具,下午下班载客,平时还要捡废品,因为一分一毫对这个急需治病救人的家庭都极其重要。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好父亲,黄必文最终辞了工作,全职照顾父亲。家人同心,其利断金,黄冠宁的身体渐渐好起来,医学上的奇迹就是如此创造出来的。

  最美婆媳 和气融融

  婆媳关系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至关重要。都说“自古婆媳姑嫂多不和”,可在陆兰珍的家庭里,婆婆陆兰珍却和自己的两个儿媳妇相处得很好。两个儿媳妇进门后,陆兰珍从没有和她们闹过一次矛盾,对她们也从来没有任何要求,把儿媳妇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对待。

  大儿媳和儿子黄必多的结合正是因为陆兰珍家庭的大爱。有一天,大儿媳在网上看到了陆兰珍家庭的感人故事,机缘巧合跟陆兰珍一家人认识了。在陆兰珍清楚告知他们家里的困难情况、负债情况后,李玉梅还是义无反顾嫁到了陆兰珍家。二儿媳更是在未嫁入陆兰珍家时,就出钱、出力帮衬家里。后来二儿媳生病,情绪较差,陆兰珍不但没有嫌弃,反而对她爱护有加,鼓励她战胜病魔,在日常生活中,陆兰珍对儿媳妇也是照顾得细致入微。“我们困难的时候她都在帮助我们,她生病了我们也要照顾她,鼓励她。”

  非遗传承 点亮家庭

  2013年9月,为传承即将失传的壮族彩绣及壮族服饰制作工艺,陆兰珍和堂妹陆兰春成立了纳福彩绣手工坊。多年来,两姐妹在资金极度短缺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仍坚持投身民族技艺传承中,先后为武鸣民族工艺产品争取到自治区级、市级多项荣誉。在两人的带领及家人的支持帮助下,公司于2015年被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评为第五批南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于2016年被南宁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6年被自治区妇联选定为东盟妇女学习培训基地。2017年,陆兰珍也被南宁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六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然而,就在2016年4月,作为公司主心骨的陆兰珍因过度操劳也病倒了,但为了稳住公司员工的情绪和企业的发展,她仍然坚持带病工作……

  如今,陆兰珍家庭的纳福彩绣手工坊是武鸣区目前唯一使用传统手工和传统缝纫机进行复杂针法刺绣工艺的企业,是武鸣壮族服饰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手工坊的作品类型有手工绣球、壮族服饰、壮锦、壮族土布、壮族饰品、壮族手包等。制作这些手工艺品所花费的时间多,且原材料比较难找到,因此很多的手工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展览的饰品一旦被卖出去基本上就不会再有一模一样的。目前,手工坊的接班人中有二十几位年轻人,其他大多为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这些接班人大多由陆兰珍亲自教授技艺。在手工业被机械生产所代替的今天,传承的问题格外的沉重,而说到传承,陆兰珍表示,她已经树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彩绣传承给年轻人一代,把彩绣发扬光大。

  尽管命运多舛,经济拮据,但陆兰珍一家人始终不抛弃不放弃,乐观向上,共同面对所有的困难,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2017年陆兰珍被南宁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六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资料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上一篇:
下一篇: